奔腾思潮》俄乌战争为何迟迟无法平息(揭仲)

俄乌战争即将届满一周年。然而,战火造成双方各有超过10万名官兵伤亡,另外导致乌克兰平民至少2万人伤亡、1700万人流离失所,却仍无平息的迹象。(图/路透)

俄乌战争即将届满一周年。然而,战火造成双方各有超过10万名官兵伤亡,另外导致乌克兰平民至少2万人伤亡、1700万人流离失所、被迫前往其他国家躲避战祸,和超过千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却仍无平息的迹象。

战火之所以迟迟无法平息,主要原因之一,是短期内双方都无法累积足够的军事力量,以便在战场上达成政治领袖所设定的作战目标。

俄罗斯的作战目标

就俄罗斯而言,在去年2月24日入侵作战发动前,是希望在政治上能以一次大胆的军事行动,迅速拿下基辅与哈尔基夫等主要城市并瓦解乌克兰武装部队的抵抗意志,促使亲西方的泽伦斯基政府流亡或垮台,然后代之以亲俄的政权;同时在过程中凸显西方的无能为力,使乌克兰民众对西方死心,确保乌克兰在战后能成为俄罗斯的势力范围。

在领土野心部分,莫斯科除了想并吞全部的顿内茨克与卢甘斯克地区,研判也打算并吞亚速海北岸至聂伯河北岸部分地区;除了打通克里米亚经亚速海北部连接俄国本土的路上交通,还要重新开放北克里米亚运河,彻底解决克里米亚半岛的供水问题。此外,莫斯科也可能想将包括奥德萨在内的黑海北岸一带纳入掌握,来恢复俄罗斯对黑海的控制。至于基辅与哈尔基夫等其他占领区,应该会在亲俄政权建立后陆续归还,以减少占领成本、树立亲俄政权的正当性,并作为和西方国家修好的起手式。

其中,北克里米亚运河的开放,对巩固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统治尤其具有重要性。当2014年3月俄罗斯兵不血刃地占领克里米亚半岛后,基辅政府就在同年5月用拦水坝,截断北克里米亚运河通往克里米亚的水流,导致克里米亚半岛90%的供水被切断。不仅使克里米亚长年处于供水危机中,也让俄罗斯需付出高额的成本,才能维持当地的民生与经济发展。

然而,当战事发展不如莫斯科的预期,甚至俄军被迫从基辅等地狼狈撤退,入侵作战的主要政治目标注定无法达成;不愿或不能认输的莫斯科当局,就只能继续紧抓并吞顿内茨克全境、卢甘斯克全境,与亚速海北岸至聂伯河一带地区的作战目标,至于黑海北岸则已放弃。

但即便是这个「缩减版」的作战目标,仍旧超过当前俄罗斯军事实力所能负荷的程度。

俄罗斯的军力难以实现作战目标

倘若俄罗斯扶持亲俄政权的目标成功,则在后者的合作下,俄罗斯只需动用少数的军力搭配俄裔民兵,就能确保对这些新并吞地区的控制。然而在乌克兰政府仍由亲西方势力掌控的情况下,俄军别无他法,只能在这条沿着顿内茨克、卢甘斯克与亚速海北岸至聂伯河等地,全长约1300公里的「倒L型」前线处处设防,应付由北约各国协助训练并装备的乌克兰武装部队。

在去年2月24日入侵作战发动前,俄军地面部队,包括陆军28万人与空降兵军4万5000人,合计不到33万人,实际进入乌克兰的作战部队仅约15万人;即便加上亲俄民兵与其他辅助部队,乌克兰境内的俄军地面部队总数也不超过20万人。

如今根据乌克兰国防部的说法,俄军在经过几波非正式的部分动员后,未来数周可动员的地面部队总数约30到50万人;虽然在总兵力方面已较去年入侵作战发动前为高,但扣掉本土防卫所需的兵力后,相较于长达1300公里的「倒L型」前线,仍旧显得捉襟见肘。让情况雪上加霜的是,这些新编组的单位因为新兵过多、受过良好训练的干部不足与装备较旧,战斗力与作战效率远远不及在入侵作战前期所消耗掉的部队。

更何况,乌克兰武装部队在经过几波动员后,包括国民警卫队和国土防卫部队在内,总数已超过在乌克兰境内的俄军。时任乌克兰国防部长的列兹尼科夫(Oleksii Reznikov),在去年7月接受英国《泰晤士报》(The Times)访问时,就宣称乌克兰正规军兵力已达70万,加上其他辅助部队,武装部队总数已有百万之众。

在国防工业方面,由于俄罗斯迄今仍未实施总动员,使武器装备的生产速度赶不上战争的消耗。以俄军对乌克兰后方与民生基础设施所发动的巡弋飞弹攻击为例,俄军在每次攻击之间,往往需等上2到3个星期,才能累积出一定数量的飞弹来发动攻击。尽管如此,在最近的3个月中,俄军每次攻击所发射的巡弋飞弹数量也还是很有限,少的时候只有23枚,最多也仅约70枚。

一言以蔽之,俄军现有的实力与资源,短期内难以在战场上达成政治领袖所设定的作战目标。

乌克兰的作战目标

至于乌克兰的作战目标,在基辅、乌克兰东北部、哈尔基夫,乃至赫尔松等地俄军相继撤退后,泽伦斯基政府已多次宣示要将俄军从乌克兰全境逐出;这不仅包括战前由亲俄势力所控制的部分顿内茨克与卢甘斯克地区,也包括2014年被俄军占领的克里米亚。

尽管北约国家对乌克兰部队在训练、武器装备、C4ISR与后勤等方面,提供大量的支援;但光靠乌克兰自身的武装部队,想在短期内达成将俄军逐出乌克兰国境外的目标,恐怕也极为困难。

乌克兰的军力难以实现作战目标

首先,在顿内茨克与卢甘斯克的俄军,离战前俄罗斯的国界不远,后勤支援相对容易;加上这些地区早已阵地化、甚至要塞化,要在短期内将俄军逐出的难度极高。

其次,虽然目前在亚速海北岸至聂伯河一带的俄军,因为有部分单位被抽调至卢甘斯克,支援俄军在当地所发动的局部攻势,以致兵力较为稀薄;使这个地区有可能成为3月底、4月初,地面泥泞程度改善后,乌克兰武装部队反攻的目标;且届时由北约各国所支援的各式主力战车、装步战斗车与自走砲,预料也将投入战场。

但就算乌克兰在这个地段的攻势获得初步成功,当乌军尝试进入克里米亚时,许多后勤支援方面的问题就会一一浮现,拖慢乌军进攻的速度。

更重要的是,虽然乌克兰能从北约各国获得许多重型武器;但对这些来自多个国家、型号不一的装备,乌克兰自身并无足够的后勤维修能力,多半还是得仰仗提供支援的北约国家。因此,这些由北约支援的重装备,一旦遭到某种程度的战损或故障,就可能会被迫长期脱离前线,后送至乌克兰西部、甚至送回支援的北约国家处理。

换言之,这些装备北约先进武器的乌克兰部队,于初抵战线时固然有可观的攻击力;但在经过一、二场激烈的战斗后,整个单位的战力就可能因为重装备无法获得有效的维修而快速下降;使乌克兰部队很难透过一连串持续不断的攻势,于短时间内达到政治领袖所设定之歼灭大部俄军、收复所有失土的作战目标。

韩战模式

因此,在俄乌双方短期内都无法累积足够的军事力量,以在战场上达成政治领袖所设定的作战目标,外交上又找不到双方都可接受之政治解决方案的情况下;双方之间的战火恐怕短期内难以平息。

或许要等到双方都已精疲力竭时,才有可能比照韩战的模式,由双方所派出的军事代表签署《停战协定》,约定自某一时间点起立即停止敌对行动,并约定在协定生效后一定日期内交换战俘,进入理论上仍处于战争状态,实际上却可能长时间无交战行动的状态。

这也意味者,俄乌双方在经过长时间的战斗、付出重大的人命与经济代价后,却没有任何一方能达到政治领袖所设定的作战目标。

(作者为中华战略前瞻协会研究员、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副研究员)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