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讯/踢爆无良老板搬钱黑幕 可转债沦坑杀投资人工具

文/郭庭昱

一位上市公司董事问好朋友:「我们公司最近发行可转债,你要不要拿一点?」这位董事对公司的前景颇有自信,公司的获利水准也不错,问朋友绝对是一番好意,想让对方赚钱。但是,不知道这位董事有没有想到,在此时机发行可转换公司债(CB),对公司并没有好处,也伤害了买不到可转债、却长期投资股票的小股东。 上市公司筹集资金,有四大管道,一是向银行借款;二是发行公司债;三是现金增资;四是发行可转债。前两者都是公司债务,资金成本利率;现金增资则会增加股本,稀释获利。 可转债最为特殊,发行时是债务,近几年通常不须付利息,如依转换价格转为股票之后,不须偿还债务,但股本增加;如果可转债不执行转换,上市公司会依条件收回,偿付本金或再加上一些利息补偿

简单来说,可转债的价值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债券,二是长期的股票选择权

疑!低利时代为何还频发可转债? 加计发行与维护成本与银行借款差不多,「零利率」只是自欺欺人

就是因为可转债兼具债、股的特性原本因应高利率时代而诞生,利率高、举债成本高,发行可转债后,如果经营绩效好,债转成股票,公司可以省下较多利息成本,可转债的投资人也可以变成股东。所以,高利率时代,是发行可转债的好时机;相对的,低利率时代,举债成本低,适当运用负债就可以创造更好的经营绩效,发行可转债的诱因大大减少。

近年全球利率频频下降。台湾也一样,中央银行最新公布的放款利率,前五大银行新承作放款加权平均利率为1.49%,比三年前约1.8%还低,绩优上市公司借款利率会比1.5%更低;中小型公司大约1.5%至2.5%。

照理说,低利率背景下,发行可转债不见得有利。但是,从柜买中心的统计,近10年可转债的流通余额却始终维持在1千5百亿元左右,以其存续期间平均3到5年来看,每年都新发行几百亿元,也差不多有几百亿元被赎回或转为股票。

承销界人士表示,中小型上市柜企业(股本在2亿到20亿元间),较不容易从银行借钱,发行公司债更不容易,倾向发行可转债。此外,近年可转债票面利率多为零,让上市柜公司以为,可转债比银行借款或公司债成本便宜,可减低筹资成本。

但不为人知、令人吃惊的是,「可转债虽然票面零利率,但是上市承销费、信用评等费、银行保证费、柜买中心挂牌费及股务处理费用,发行可转债的每年维护成本,其实和银行借钱差不多」,一位上市公司董事明白地指出,就因为成本分散在各个环节,几乎没有财务人员知道这件事,公开说明书财报也没有揭露,大家就在「零利率」的掩护下,自欺欺人地发行。…(本文截自财讯517期,详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