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政的K2风景
巨大的雪原,雪又深又黏,一脚插进去底下全是溢满碎冰的水洼。(陈德政摄影,新经典文化提供)
陈德政在《神在的地方》中写下对国际登山家与雪巴民族的近距离观察,以及人类从探索荒野到征服高峰的过程。(郭吉铨摄)
陈德政曾经对山十分陌生,多年前第一次和朋友去爬小观音山时,竟穿着时尚的牛仔裤和银色球鞋,如今回想,笑说自己「全身装备都是错的」。然而这个过去与山无缘的摇滚青年作家,却在2015年开始爬百岳,两年前更担任两位台湾登山家张元植、吕忠翰的随行记者,远赴巴基斯坦边界喀喇昆仑的世界第二高峰、8600多公尺高的「K2」,这个地球上「离太阳第二近」的世界边缘之地。
只能把自己交给山
虽然没有跟着一起尝试攻顶,陈德政在海拔5000多公尺高的K2山脚基地营,也感受仿佛走到世界尽头的震撼,散文集《神在的地方》(新经典文化出版)除了记录他此行的感受和思索,吕忠翰透露,三个大男生在高山上,陈德政最常缠着他们问的问题就是:你相信有神吗?「我们都懒得回答他,告诉他,你到时候就知道了。」
在山上,举目所及是大片的雪白,人在巨大的山脉之间,渺小得剩一个点,脚下随时都可能遇到危险,只能把自己交给山,交给更大的存在。陈德政坦言,这个经验太神圣、太巨大,一个小小的凡人无法理解这件事,需要从经典找方向定锚。
作家詹伟雄是当初拉着陈德政一起登山的好友,他形容,新世代的人类借由登山向往边疆,「我这个世代比较像是为了他人而爬山,为了回到平地来讲述落差与传奇。新世代的爬山,开始真的是体验自己在陌生之地的情感经验,捕捉语言难以捕捉的丰饶世界。」
陈德政说,一开始其实没有很喜欢爬山,「刚爬山前三年,回登山口前的100公尺,都会想说下次不要来了。」然而人总是忘记身体的磨难与痛苦,超越性的感受却留了下来,促使他一再往山里去,寻找新的生命经验和写作灵感,「被自然『虐』是一种震撼跟冲击。」而后随着张元植、吕忠翰登「K2」,就连只是到山脚下的营地,眼前所见都是超乎过往在台湾的生命经验和风景。
陈德政回忆,「我们在雪中走向大山,走过这些很像梦境的地景,但其实当下完全无法欣赏。」原来,表面上看似梦幻的雪景,脚下的路却举步维艰,「路很滑,还有一些冰河裂隙,所以身体在紧绷边缘,但心里满舒坦的。我脑中想的是,我要平安走到今天的营地,我是跟着两个台湾最会爬山的人走,我相信他们无论如何都会把我带回家的。」
冰况不稳未能攻顶
过去习惯独来独往的陈德政,也在登山的过程中难得体验了团队合作,从原本不熟悉,到朝夕相处两个多月,住在同一个帐篷里,像单身男子宿舍,培养出共患难的深厚情谊。不过张、吕两人的冒险犯难精神,也让陈德政忍不住吐槽,「他们两个,连过马路都选择最困难的路线走,就是不想走红绿灯,连高速公路也直接穿过去。」
直到2019年为止,K2登顶者不超过400人。可惜当年张元植和吕忠翰的挑战,最后因为冰况不稳,随时有可能引发雪崩,在8200公尺高处折返,并未成功攻顶,「人不能与天争,山神不让路走。」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位台湾人成功登上「K2」。陈德政原本已经草拟好一份成功登顶的新闻稿,也只能放在抽屉里,等待更好的时机。
不过,张元植已经确定暂时不会重返K2,计划要攀登14座8000公尺高山的吕忠翰,近日则在疫情影响一年后再次出发,正在攀登全球第10高峰安纳布尔纳峰,未来也计划会重返K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