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圣、庄育修/我们还需要多少艺术绑桩节?
▲缤纷的节庆活动,也烧掉政府大把的钞票。(示意图/视觉中国CFP)
文/陈学圣、庄育修近几年来,台湾政府从北到南,都喜欢办理大型的活动,美其名叫做发展地方特色,带动地方观光、文化、经济发展,但这样的行为换个比较直白的说法,其实就是在燃烧预算讨好地方选民。
但这样燃烧预算频繁举办大型活动,对于地方来说真的是好事吗?其实早在2012年11月,台师大表演艺术研究所的何康国所长,就已针对节庆活动在媒体投书,批评政府过度举办节庆活动,致使原本节庆活动该有的意义已然失焦。节庆活动的泛滥,其实对于政府财政是个不小的压力,一个活动平均花费500、600万左右,以平均每个月一至两个大型活动来说,每年就起码烧掉1.2亿纳税人的钱,如果全台湾20个县市政府每年都要燃烧1.2亿来举办这些大型活动,政府燃烧掉的预算是如此的可观。
节庆活动并非不好,而是在于举办这些活动后是否有带来相应的效益,如果一个活动投入成本一直大于回收效益时就应该要检讨,且有些节庆活动是有其意义存在,但是在经年累月不断被商业化之后,其活动初衷就已逐渐模糊、失焦,也因此容易出现某某艺术节其实是农产特卖会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形。
▲开心参与活动之余,是否能提升民众的文化素养?(示意图/视觉中国CFP)
再者,这些艺术节庆活动是否真的能够凝聚地方共识,或者使文化在地方扎根,这些仍都有待探讨,因为就目前看来,这类的大型活动已然成为政府的行销宣传手段,公关活动公司的赚钱商机,民众在这艰困的时代所沉浸的小确幸,而文化艺术的价值却持续低落。桃园近几年来也举办了不少节庆活动,从一直以来的管乐嘉年华,到近年的地景艺术节、农博、闽南文化节、电影节…等等,就如同何康国教授所指出的,名义上都是由政府主办,但实际上都是发包给民间公司来承办、规划、执行,虽然能够使得政府部门的工作压力得以减轻,同时获得施政绩效,但是我们不禁要扪心自问,这些活动真的能够展现地方的独有特色吗?还是我们只是以文化扎根、发展地方特色之名,行预算消耗绑桩之实?
好文推蔫
陈学圣、庄育修/就从小剧场开始
●作者:陈学圣,立法委员;庄育修:委员助理。陈学圣曾修订文化资产保护法、博物馆法、电影法、水下资产保护法等,对环境保护不遗余力,并关注动物保育议题,致力于台湾土地上文化历史保存与自然环境永续发展的关怀。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论坛欢迎多元的声音与观点,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