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防疫遇上随机杀人 防「社会恐慌」应纳入超前部署

疫情防控期间,民众生活诸多不便下,内心压力不满容易失控。(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陈祖辉大学助理教授,中央警察大学犯罪防治学系法学博士

近来北部王姓凶嫌在马路上对林姓死者随机杀人,引起社会一片哗然。王姓凶嫌遭逮捕后,宣称自己为精障人士,意图淡化自己犯行。事实上,几年前小灯泡案件记忆犹新,政府当时宣称要加强社会安全网,提高社工医疗方面资源投入,如今随机杀人事件再起,正好遇上新冠肺炎的非常时期,难免认为某种程度有一种负向事件连结。

日前,我与学界同好讨论近期国内犯罪趋势,结果发现利用肺炎疫情防治期间当中,诈欺犯罪有些微升高趋势,因为犯罪者利用民众恐慌心理,施以诈术欺骗,如购买口罩消毒水网路诈欺案件有些微增加。至于另一个增加的是公共危险罪增加,如夜里飙车肇事,利用夜深人静活动造成车祸案件等,此等案件研判系因肇事者在疫情期间待在特定环境过久,或是担心白天警方监控机制加强,只好转移夜间活动,借此抒发压力。

令人比较担心的是,毒品犯罪可能不受疫情影响,持续进行地下交易,虽然因疫情影响许多地下交易场所,如酒吧舞厅等,但私下个别接头交易应该不是太大问题。整体来说,疫情期间重大犯罪事件发生趋势应该是减缓的,因为政府监控机制增加,民众因防疫警觉提高,连带对犯罪侵入的监控提高。

但是,从王姓凶嫌随机杀人事件以观,可能凸显两个问题,一是疫情管控时间越久,容易增加民众情绪起伏,尤其是大家闻病恐慌之际,人际关系信任感降低,容易发生摩擦,引起伤害事件。二是疫情管控造成许多思觉失调者,在疫情发布资讯扩大之际,容易借题发挥,或是担心自己是受害者,故而有一些错误的自我想像,进而对家人,乃至对外界一般人,产生攻击行为

▲随机杀人案王姓嫌犯宣称患有思觉失调者,且没有稳定服药。(图/记者邱中岳摄)

无论王姓凶嫌是否为精障者,基本上这波疫情较上一次SARS疫情期间拖的时间可能越久,其病毒传染扩散的能力也大于SARS,因此综合许多资料研判,纵然疫情限制了机会犯罪者的犯罪动机,但是对于不确定性的犯罪者可能是另一种犯罪机会。

犯罪学中的三级预防是学习自医疗公卫体系而来,政府目前正全力防范疫情扩散的同时,也千万不要忽略精神疾病患者潜在的压力正在升高。从近期电视防疫内容多过度聚焦在新冠肺炎防治内容,严重忽略精障、长照身障等人及其照顾家人的压力,因此应该亟思将渠等纳入防疫期间被关照的对象,宣导应以社会支持角度,民众相互关心及政府提供医疗扶助的角度,加强宣导。

最后,犯罪学内有所谓的紧张理论,紧张与犯罪之间具有高度连结,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间,民众生活诸多不便下,其内心压力不满容易失控,政府在防疫的整体一盘棋考量下,如今应动员社工与社区志工关心许多精障与长照家庭,让其能够安然度过防疫期,甚至可以达到防患于未然,减少社会憾事发生。

随机杀人的心理多处于错误认知与反社会人格,其原因除生理因素外,心理因素更需要政府重视,我们不希望犯罪趁疫情期间增加社会恐慌,因此恳请政府在防治观点上,更应该在防疫外,更注意「防意外」的发生可能,精障者与长照家庭的压力因疫情影响持续上升,为避免渠等采取极端攻击伤害事件,有必要纳入超前部署的项目之内。

热门推荐》

►街头最底层的「女性无家者」如何生活?她们为何流浪

龙山寺禁香!政府不作为民众还能「烧好香」吗?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