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价涨 攸关产业政策
电费涨价已箭在弦上,许多舆论认为台湾电价长期偏低造成小市民补贴富豪与工业用电大户的不公不义情形。然而,这种说法似是而非,没有对整个电费结构做深入了解,导致各界误估电费问题的本质,以至于真正问题无法获得充分深入的讨论。
首先要澄清的是,目前台电亏损不是补贴民生用电大户所造成的。由于民生用电的电费有级距机制,以台电目前公布平均电力发电成本二.七六元来看,在民生用电级距中(以非夏日电费计),只有第一级(二.一○元)与第二级(二.六八元)低用电户的电价低于台电发电成本,受到台电的补贴;而高于三三○度的民生用电中大户所付电费高于台电发电成本甚多,其中七百度以上每度电价尚高达三.九七元,不但没有受台电补贴,反而倒过来补贴台电。当然以上的成本是所有发电的平均发电成本,实际情形应视单独的民生用电发电成本较为清楚,因而我们期待台电也能公布民生用电发电成本的数值。
不论实际民生发电成本为何,台电的巨额亏损应不是因为补贴民生用电所造成,而是补贴工业用电大户,所以它不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而是产业政策问题。故而笔者主张电费问题应放在产业政策的脉络中来讨论,一并考虑台湾产业未来整体的发展。
以往台湾与韩国一样,以低电价补贴钢铁、塑化、水泥等高耗能产业,使得这些产业蓬勃发展,对台湾经济成长也有一定的贡献。此一政策一直实行到今年,却因为台电巨额亏损而被迫改弦易辙,似乎有点本末倒置之嫌。如果这些政策真要改变,也应基于其他更有正当性的理由。平心而论,这些产业的高耗能特性已经不符合节能减碳的趋势,政府早应着手规划降低对这些产业的补贴,并设计相关的配套措施,而不是因为台电亏损,突然之间大幅调涨工业用电电费,使得台湾经济跟着受到冲击。
事实上,我们不应轻忽调涨三○%的电费对这些产业影响。虽然台湾工业用电世界第四低,但仍高于主要竞争对手韩国一三%。若台湾工业用电再增加三○%,则将高于韩国达四六%之谱,如此已无竞争力可言。日前,德国因禁用核能造成电费大幅上涨,导致高耗能企业大量倒闭,此可做为我调涨电费参考。这种手术式的除去旧产业不是产业转型的最佳方法,主要的问题是我们有无新产业可以及时填补旧产业的真空。
另外一个由此次电费调涨事件所暴露的产业政策问题是所谓「无歧视补贴」问题。一般较为人所接受的产业政策是无歧视的创造一个优良的产业发展环境,让所有企业均受惠于此一优良环境,而不独厚某些特定企业。这类政策最标准的方式是政府运用补贴降低一般产业均会面临的成本因素,例如提供低价的土地、水电、宽频、交通设施及设备等,让每个企业都能以相同的低廉价格取得这些要素。
然而,由此次事件可看出,即使是这种创造优良产业发展环境的产业政策还是有歧视性的,它让那些需要大量投入某一项要素的企业或产业所受的优惠补贴越大。今天由于台电亏损而凸显电力优惠问题,在其他补贴是否存在同一问题,值得进一步检视。(作者为台湾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