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口罩堆出全台万吨垃圾 减塑会是解方?

多国海边出现大量废弃口罩,以及野生动物遭口罩缠绕的骇人景象,开始让人注意口罩衍生的诸多问题。(图/远见杂志提供、张智杰摄)

多国海边出现大量废弃口罩,以及野生动物遭口罩缠绕的骇人景象,开始让人注意口罩衍生的诸多问题。

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估算,疫情下,全球每月使用一次性口罩逾1290亿片。若以单片口罩4公克计算,相当于每月制造出51.6万公吨巨量塑胶垃圾

联合国环境署警告,废弃口罩不只破坏环境,还可能造成旅游业、渔业高达400亿美元经济损失

台湾问题同样严峻。脸书社团「拍摄调查全国乱丢口罩有多惊人!」邀集500多位志工扫街、记录。结果发现,光在台北新北基隆,每月就有上千片口罩被随意丢弃。

绿色和平组织专案主任张凯婷指出,若以台湾民众领取实名制口罩数量估算,光2~10月已使用近29亿片口罩,相当于制造1.16万吨塑胶垃圾。

防疫优先前提下,废弃口罩问题有解吗?用过的口罩能回收?

成本、市场、回收体系卡关

环保署规范,目前民众使用后的口罩为一般垃圾,只能进焚化炉焚烧。但,塑胶中心品质环境安全部经理祥瑞指出,其实单就技术来说,口罩回收并非遥不可及。

一般来说,口罩材质分为罩身的PP(聚丙烯)、鼻线金属耳带尼龙和弹性纱。许祥瑞分析,PP是可回收的热塑性塑胶,要再制成原料并不难。而且,回收熔融温度高达摄氏200度,足以灭菌。

但对产业界来说,除了有技术,还得考量成本与市场。不织布公会理事长陈世中坦言,若PP原物料便宜,业者多半不会考虑成本较高的回收料。

此外,许祥瑞补充,若要回收口罩罩身的PP,必须先人工拆除鼻线及耳带,并不符合效益。尤其在疫情之下,还得考量感染风险。

就算真能克服上述因素,目前台湾也无口罩回收体系。张凯婷指出,要将口罩确实集中、再处理的成本相当高,若无一定经济规模,难以创造效益。

然而,这不代表口罩困境就此无解。政府、产业与民众,其实都可以出一份力。

今年7月,全球共130位公共卫生专家连署呼吁,民众平时短暂外出、出入开放空间,可配戴重复使用的布口罩,减少一次性塑胶垃圾,也将医用口罩留给医事人员。

源头减废、材质改良能解?

张凯婷认为,配戴布口罩搭配良好清洁习惯,已可达基本防护。比起回收,减量才是治本之道。

环保署则针对弃置口罩乱象订定罚则,疫情间乱丢口罩,将加重罚锾3600元至6000元不等。另外,也在医院、交通枢纽等人潮密集处,增设废弃口罩回收桶。

针对口罩复合材质的回收困境,远东新世纪短纤事业部经理张玮玲分享,远东新正研发特殊回收料取代金属鼻线,盼让口罩材质单一化、降低回收难度。

另外,也有业者从材料端下手,希望用纸质取代内层70%塑料,并将外层改用可生物分解的玉米纤维、搭配拨水剂。当口罩被丢弃、落入环境中,也较容易自然分解。不过陈世中坦言,新材质黏合是个难题,正积极研发解决。

不少纺织厂则发挥机能布优势,将拨水、透气抗菌等机能加入布口罩,盼部分取代医用口罩,兼顾环保、也抢攻防疫商机

儒鸿副理林佳虹分享,团队早在3月就察觉全球医用口罩严重稀缺,且戴久易闷热、发臭,便投入布口罩研发。除设计拨水外层防飞沫等液体渗入;同时在内层加入抑菌、抗臭的银纤维,再结合胶原蛋白,让口罩内层舒适、亲肤又凉感。为验证口罩透气度,儒鸿员工还亲自戴口罩跑马拉松实验、持续改良。

另外,兴采则开发可水洗机能口罩套。外层超拨水,内层则以咖啡纱控制异味、搭配抑菌剂,可延长医用口罩使用次数,实践环保。

不过,陈世中提醒,一般布口罩并无医材认证,出入医疗院所时,仍得靠医用口罩中间的熔喷层,才能过滤病毒。

「疫情下,大家都想保护自己和家人,但也必须维护环境健康。」张凯婷说。在疫情结束前,民众除了戴口罩防疫,守护疫后地球的责任也不容轻忽。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11月号413期》)

《远见杂志11月号4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