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说「不知道」很重要 危机下的实话领导术
《商业周刊》每周萃取两场直播精华,和你一起在危机中进化。(图/商业周刊提供)
5月中旬全台进入三级警戒后,商周自6月2日起开播的「商周百大顾问团不断电直播」,每天邀请1位企业经营者,用45分钟阐述一个营运观念,现在已有逾3千位CEO报名。本周起,《商业周刊》每周将萃取2场直播精华,让大家一起在危机中「不只应变,更要进化」。
2019年,波士顿顾问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以下简称BCG)针对全美营收逾5千万美元以上、且经历过从1985年以来4个大危机的企业做过调查,发现其中仅14%的公司营收和获利双成长,却有44%的公司营收、获利双衰退。
赢家和输家,差在「弹性」和「再想像力」(Reimagine)。
「弹性」,指组织快速反应能力。非常时期,要做到组织弹性,决策流程要更快,关键是,公司成立跨部门的机制—「紧急应变小组」,总部要控制的只有Why(为什么要做)和What(做什么、什么不能做),但不是How(如何做),How要授权给前线的人,让他们决定。
一线指挥官一定要有平台,报告一线发生的问题。如大公司可以1周有1次会议,让一线指挥官和总部主管在一起,不是讨论细节,而是直接讲有几个决策要做,例如,供应商补给的调整。同时要让决策变选择题,让决策者可快速做决定。
至于「再想像力」,考验领导人怎么看待危机:把危机看成危机,还是机会?危机时的CEO脑子里有两条线:一条是未来的线,一条是现在危机处理的线,很难说哪一条是对的,要能维持平衡。
举例,很多公司在去年第1次疫情发生时太重视现金流,明明公司状况没有很糟,仍把中长期投资好比存货、数位转型的投资都砍掉,结果下半年需求回来,手上没有存货,有订单却无法供给,下半年比上半年更惨。另种公司是,发觉财力还可以,仍维持在危机时做积极投资,危机之后,利润变更高。
危机,一定会过去,另外,遭遇危机时,坦诚很重要,倘若真的还没有答案,就说我现在不知道,请给我3天时间回复大家(员工),千万不要让你的信任被摧毁,一旦摧毁,之后就很难带领(团队)。
疫情改变我们很多事,其中一个是远距工作。远距工作很容易在同一时间内受到其他事情干扰,如何让员工更专注,是很重要的议题。远距工作中,比重最高的是线上会议。
以我来说,疫情前我一天排4、5场会议,现在一天10场以上。要怎么样在容易恍神的前提下,让线上会议有效能,需要有不同的规范。
过去在办公空间的会议,很容易一下十几、二十个人,然后讨论两小时,但现在为了对抗低注意力,我把会议做两个调整。
一是开会之前必须准备。过去实体会议有一种「动脑会」,大家到现场才动脑,现在取消「动脑会」,会议前会议召集人须先整理提案,寄给所有与会者。
二是「会议碎片化」:首先,大主题拆分成不同子议题;第二,每场会议时间限制在30分钟;第三,人数以7个人为限;第四,会议形式和频率,授权让每位产品经理决定;第五,会议务必有结论、纪录。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会议精准、有效率,但也牺牲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温度。为了补强这块,每位主管每周都要跟部属做一次一对一会议,虽然同样是30分钟,但内容不限,可以多聊些软性的话题,让同事抒发,也确保没有错误的传达。最重要的是,一对一不留纪录,也不用回报给人资,完全自由心证。
以前都在同个办公场域,有些事情可以中央集权做决定,每个大计划里的产品经理和技术经理,他们负责在计划里穿针引线,然后做好回报机制。现在相对来讲有250个工作场域,我倾向让每个最小单位的团队来做决定。我意外发现,无形之中提供团队成员独当一面的能力,产品经理过去不是部门主管,远距工作让他培养了跨部门沟通能力。
今年疫情让我们停下脚步,做了很多反省,跟1、2年前的创业家兄弟比起来,现在反而更像全新的公司。
商业周刊175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