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改善、社区关怀 从根本做起

交通学者认为,国内应从工程改善为先,并由社区掌握高龄者的生活动态,减少高龄者自行外出的问题。(蔡依珍摄)

再过4年台湾就将迈入超高龄社会,交通学者认为,国内对于高龄者的交通管理政策起步太晚,应从工程改善为先,并从下而上,由社区掌握高龄者的生活动态,进而给予关怀及需要,减少高龄者自行外出的问题。

消基会交通组副召集人李克聪说,交通管理有3E:交通工程Engineer、交通教育Education、交通执法Enforcement。我国政策多偏重教育及执法,较治标不治本,想办法用工程改善,才是根本之道。

李克聪指出,将号志时间拉长、在高龄者多的社区多画斑马纹行穿线、多设置「慢」的标志,提醒用路人慢行等,都是工程改善的具体方式交通部也应滚动检讨现有标志、标线及号志是否足以应付超高龄社会。

除透过工程改善交通环境外,李克聪建议可学习美国日本经验,从社区下手,由大楼管委会、邻里长、志工角色掌握社区内高龄者的生活模式,透过社区关怀模式提供高龄者需要的交通服务。他举例:80多岁的高龄者要拄拐杖去看病,志工就可陪伴前往。

李克聪表示,社区最清楚附近住户有多少老人小孩,如果社区内刚好有计程车司机,邻里长可提供一些费用请司机帮忙载送小孩上学、送老人看病,一举多得,达到共乘共享,政府可提供一些补助或优惠,方便社区执行社区关怀。

淡江大学运输管理学系副教授罗孝贤表示,像美国的住宅区消费距离很远,因此发展出「白天驾照」加以区隔,让高龄者缴回一般驾照,只能白天开车,晚上不能开车;至于日本、德国荷兰等国与台北市的生活型态较为类似,都是走几步路就能到商店医院目的地,就连前往偏乡,也有火车巴士能前往,因此国内大众运具均可建设友善高龄者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