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国发会人口推估该注意的事龙年效应已消失

今年前八个月出生的宝宝只有8.6万,比去年同期的8.9万还要少,龙宝宝居然比兔宝宝少,这是半个世纪以来首见。图/本报资料照片

国发会原订于8月底公布人口推估,为配合行政院业务整体规划,将公布时间延至9月底,这是往年少有的情况。人口推估两年发布一次已为惯例,过去多在7、8月,今年延至9月,也真的不太寻常,因为原本被寄予厚望的「龙年效应」不见了。

长期以来,由于社会文化,国人喜欢生龙宝宝,每逢龙年出生的人口特别多,民国64年这个兔年有37万人出生,65年龙年达42万,88年所生的兔宝宝28万,次年龙宝宝接近31万,龙年效应非常明显。进入少子化时期,100年这个兔年不到20万,不过,次年龙年又升至23万,龙年效应依旧存在。

不过,情况已改变,去年这个兔年的出生人口降至13.5万,创下史上新低,原本寄望今年这个龙年能多生一点,缓和少子化速度,不料根据内政部公布的最新统计,前八个月出生的宝宝只有8.6万,比去年同期的8.9万还要少,龙宝宝居然比兔宝宝少,这是半个世纪以来首见,非比寻常,若把少子化分为潜在期、发展期与加速期,如今已然进入加速期。

民国60年代台湾平均每年出生近40万,民国80年代也有31万,90年以来出生人口江河日下,少子化隐忧已然浮现,政府虽认为少子化是国安问题,长年以来却只提一些不痛不痒的政策,自然难以发挥作用,自106年出生人数跌破20万之后,如自由落体般的下滑,去年降至13.5万,今年恐怕连13万都保不住,龙年尚且如此,其余各年就不用提了。

这次国发会的人口推估报告延后一个月发布也许不是坏事,对于这份即将发布的人口推估,我们有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总生育率的设定宜下修:龙年效应的消失,说明人口推估已无法像往年这么乐观,上回报告所设定的总生育率须全面下修,譬如132~159年中推估所设的1.20人,高推估所设的1.40人,已属遥不可及,因为我国去年总生育率已落至0.86人。所谓总生育率是指平均一位育龄妇女(15~49岁)所生的子女数,从维系世代之间人口稳定观点而言,总生育率要达到2.1人,然而我们离此一标准已愈来愈远,此次报告有关出生人口的中、低、高推估,宜做符合当前情势的设定。

第二、政院应提出可行的方案:少子化已谈了20多年,政府的政策也提了不少,什么育儿津贴、幼儿特别扣除额、幼稚园免学费等等,江宜桦当内政部长时还以百万元奖金向国人征求一个「看了就让人想生小孩的标语」,结果得奖标语是「孩子是我们最好的传家宝」,那是民国99年的事了,距今已14年,出生人数持续减少,晚近更加速下滑,行政院既要求延后一个月公布,自应综合过去政策失败的原因,向社会提出政策方向,否则就失去延后一个月公布的意义了。

第三、总统府应设置「因应少子化委员会」:总统赖清德于就任满月记者会上宣布成立「国家气候变迁对策委员会」、「全社会防卫韧性委员会」及「健康台湾推动委员会」等三个委员会,来替国家发展拟定战略,这三个议题的确是当务之急,然而少子化也不容轻忽。如今每年出生人口,不用说与民国60年代40万相差甚远,与80年代30万也不能比,国力取决于人力,气候变迁、防卫韧性、健康台湾固然重要,但当一年出生人口连10万都到不了,台湾会变什么样子?亟需未雨绸缪,以此而言,总统府宜慎重考虑增设「因应少子化委员会」。

最后我们要提醒的是,不像景气变化易为人察觉,人口变化相对缓慢,因而常常被忽略,这也是少子化提了20多年,一事无成的原因。必须注意的是,出生人口下滑,与结婚率降低有关,结婚率下滑与低薪、高房价有关,低薪、高房价又与产业发展有关,此外,也与社会风气、世代观念有关。在这些因子连动成负向循环下,少子化雪上加霜,八年来(106~113年)出生人口已出现螺旋式下滑。

龙年效应的消失,标示着台湾出生人口已进入螺旋式下滑阶段,这不但会影响生产力,也将影响国力,是严重的警讯,即将公布的人口推估报告应该陈述日后可能的发展,以让当局知所警觉,尽速拿出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