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与其忧罹荷兰病 不如设法摆脱「小国症」

台湾有「科技岛」的响亮名号,但从另一角度观察,其实许多学者专家颇为担忧不断指出,产业结构集中电子资通领域,将让台湾经济陷入「荷兰病」。图/本报资料照片

众所瞩目的财经新内阁日昨出炉,从经济部、国发会到数位部,新首长均具备深厚的科技背景,从正面思考,恰与台湾「科技岛」的响亮名号相称,但从另一角度观察,却不免令人有「重科技轻传产」的疑虑。回顾过去30余年以来,晶片制造在政策支持下一枝独秀,甚至被誉为促进经济成长的「护国神山」。不过,在晶片制造闻名于世的背后,其实许多学者专家颇为担忧不断指出,产业结构集中电子资通领域,让台湾经济陷入「荷兰病」(Dutch disease)之危机。

亦即台湾晶片制造蓬勃发展让经济持续成长之同时,却又衍生例如:房地价格飙扬、职业(科技与传统制造业、生产性与消费性服务业)薪资落差加剧等许多负面影响,在无形中让社会的对立更加恶化。此意味着,未来台湾在产业发展策略上,必须避免因产业结构过度倾斜而爆发荷兰病,甚至需要降低为保护「护国神山」壮大而牺牲其他产业发展。

尽管部分学者专家认为,台湾传统产业出口年增率,与全球市场进口年增率之动向同步,加上附加价值率不断上升,其竞争力没有下滑。至于近年以来传统产业薪资较科技产业之涨幅为低,反映其劳动需求减少,与1960~70年代荷兰呈现的经济陷入衰退不同,或是薪资持续上涨相异,台湾经济没有荷兰病现象。然而许多学者专家则是指出,台湾长期以来依赖少数产业结构型态,极易因全球环境剧变,而冲击经济成长。

依据世贸组织(WTO)资料统计显示,以土地和人口为比较,台湾属于小型经济体格局,虽国内生产毛额或制造产品出口在全球排名上可以位居前30大国或前20大国,属于大型经济体样态;但却又无法忽略的是,台湾受到先天资源不足,市场规模狭小等条件限制,不但产业难以多元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极易依赖少数领域。也就是说,从台湾经济发展过程的角度加以观察似乎可以发现,与其忧罹荷兰病,不如说患「小国症」。

其实,从出口市场与产品的比重观察,或是以海外投资金额及生产据点的比重分析,台湾是呈现高度集中的病症。在学理上,集中程度过高,诚如将全部的鸡蛋放置一个篮子,让经济极易遭到高度风险的威胁,甚至让产业无法因应外在因素之冲击。不过,更加值得重视的警讯是,上述四项高度集中现象皆与中国大陆紧密关联,诚如《经济学人》期刊指出:在美中对抗严峻格局下,「台湾是全球最为危险的地方」。

无庸置疑,台湾经济面对上述小国症所呈现的警讯,极有可能因突如其来外在冲击而陷入危机,此时此刻是政府针对小国症下药的机会。在此同时,我们或将可以借镜学习荷兰于1960~70年代遭到经济病症冲击后,不但致力投入结构改革,而且积极利用既有产业基础发展更具有竞争利基的领域,让经济摆脱病症顺利成功转型之经验。

其中,在制造业方面,虽仅占其GDP的2成,但以环境永续、城市治理为前提,同时以追求技术升级、设计创新为目标,培育出包括:飞利浦(Philips,电子)、安科智诺贝尔(Akzo Nobel,化学)、联合利华(Unilever,消费品)、艾司摩尔(ASML Holding N.V.,半导体制造相关设备)等全球著名跨国企业。

在服务业方面,利用地理位置于欧陆前缘的优势条件,推动包括:欧陆第一大的鹿特丹港口及第四大之阿姆斯特丹机场利基从事流通转运。至于在农牧业方面,则是透过资本密集加入科技元素进行高值升级,打造包括花卉、酪农产品输出,成为全球第二农业出口大国。

相较之下,台湾尽管已培育全球领先地位的晶片制造产业,然而却又因过度独占资源,而被迫牺牲其他产业资源。由于台湾属于小型开放经济体系,市场需求难以达到经济规模,上述荷兰利用既有产业基础,配合地理位置优势条件,加上连结科技积极发展如:电子、石化、绿能、物流、运筹、农业出口闻名世界,在数年内成功转型,摆脱之前经济过度依赖石油出口所爆发的病症实例,在全球中难以找出更适合台湾借镜学习的典范。

很显然地,近年以来台湾经济过度集中晶片制造在内少数科技产业出口,虽扮演拉擡经济持续成长,但却又同时进口其所缺乏之生产资源,呈现为他人经济作嫁之现象。亦即我们期待新任财经首长未来在经济政策规划思维上,与其忧罹荷兰病,不如从更加全方位、前瞻性的角度勾勒摆脱「小国症」的大策略,借此吸引更多跨国著名企业前来投资重要原材料、关键零组件产业,在促进科技产业完整发展的同时,兼顾推动传统产业创新转型,进而扭转已倾斜失衡发展的产业结构,别无其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