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气候行动在地化:企业减碳集体解方

背景图片图/美联社

国际间近来迅速兴起一股追求碳中和的浪潮,欧盟、美国、日本与韩国等均表态支持2050年达成净零排放的目标,再加上近来全球各地发生多起极端气候事件,如美国德州暴风雪澳洲洪水台湾的干旱等,因应气候变迁已成为各国最主要的课题

因应气候变迁无法靠各国独力完成,必须借由集体行动。即使有些国家订有严格的生产标准,但若无法全球一致,生产还是会外移至标准较低的国家继续排放。为防止这种「碳泄漏」的情事发生,欧盟除了对进口产品订立环保生态规范(例如EUP指令)外,并将着手课征边境税。以往企业不需支付对环境造成的外部成本,但现在这些成本已逐渐内部化,成为产品成本的一部份,高排放密度的产品反而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

欧盟这种增加高排放密度产品进入欧盟市场成本的片面行动,的确可以达到一些效果,但要真正实现大规模减碳还是需要全球联合行动。目前《巴黎协定》是引领全球气候行动的准则。《巴黎协定》采用「由下而上」的方式由各国自订减排贡献(NDC)。在新国际趋势下,「由下而上」还有另一层意义,主要是指由企业或非政府组织等民间力量促使政府设定更具雄心的NDC。事实上,现今许多由企业发起或参与的倡议所设定的目标若实现,其减碳程度均可远远超过各国目前提交的NDC。例如,参与EV100的企业,可将100%电动车的目标推广成为各国政策,使各国可以达到更高的减碳标准。

由于NDC目标是自愿设定的,要促使各国政府提高减碳贡献只能透过同侪压力或民间推动两个途径。目前,全球性民间气候倡议以推动企业减排为重点的包括RE100、EP100、EV100、Climate Action 100+、Transform to Net Zero、the Climate Pledge、Science Based Targets等。这些倡议多是以寻求全球主要企业不同形式的减碳承诺为诉求,的确吸引许多大型跨国企业加入,有些企业尚同时加入数个倡议。

然而,整体而言,加入倡议的企业毕竟是少数,以最著名的RE100而言,全球亦不过260个会员。若要单凭这些全球性倡议推广减碳措施,来达到巴黎协定2度C或1.5度C的目标,将远远不够。这些倡议最多仅能发挥触媒标竿作用,真正能够将气候行动在各地生根发芽的还是要靠各国自主的提出「在地」的行动倡议。

由于多数全球气候行动倡议的推动是靠企业的「加入」与「承诺」,企业在宣示加入后即依照承诺各自努力,缺乏互动、学习与教育的功能,这些不足均可由在地行动倡议来补足。

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川普时期退出巴黎协定,政府的气候行动几乎停摆。为了持续向巴黎协定的目标迈进,数个州与领地结合成立“United States Climate Alliance”,目前加入的州人口数已占美国的一半。另一个更大规模的倡议“America Is All In”,也是回应川普退出巴黎协定,由美国非联邦部门成立的联盟,共有5,000个城市、州、部落、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加入。同时,美国多个产业协会(例如石油、电力与商业等)亦曾推出不同的气候行动倡议,其中有些倡议尚包括企业自愿性减排。

国内的企业气候联盟可以达到许多效益。首先,企业建立国内气候联盟并参与气候行动可获得声望正当性,并可减轻来自供应链、环保组织或政府的压力。其次,企业透过彼此的结合参与国内气候行动来影响政府政策的制订。第三、伙伴关系可提供经验分享、学习与发展新技术的机会,降低企业的气候风险。第四、透过气候行动达成减碳,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与拓展市场。

对台湾而言,台湾因国际政治因素无法签署巴黎协定,来自国际组织的压力较小。然而,台湾的产业已与国际深度结合,其主要压力来自供应链的国际大厂。目前许多资讯电子业的跨国企业(例如苹果谷歌惠普、微软等)均已加入各种全球气候行动,并承诺供应链减碳。身为供应链中的关键台厂,例如台积电台达电,自然无法置身事外。

再者,这些台厂也有自己的供应链,他们也有责任带领旗下的企业做出减碳承诺,而全球气候行动在地化提供一个可行的方案。关键台厂可以组成联盟在台湾推动全球气候行动的目标,特别是他们已做出承诺的倡议(例如RE100)。同时,为充分运用在地化的效益,国内的气候行动可以提供较弹性选项,并借由互动学习逐步建立实现承诺的信心与能力。如此才能建立台湾企业与产品的正当性并与世界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