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战会论坛》更宽的光谱:解读拜习会「不会一帆风顺」之因(周忠菲)

中国外长王毅结束访美,却仍不愿敲定中国领导人习近平11月是否出席旧金山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PEC)。(图/路透社)

近期,美国多位高官到中国访问后,中国外长王毅应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邀请访问华盛顿,开启了中美高层次会晤。在美方安排下,会谈历时三天,王毅会见的人物从国务卿、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到与拜登总统会见。由于会谈的内容未见诸任何媒体,各种舆论关注点不一。其中,中美元首在今年11月美国旧金山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APEC峰会)上,是否见面的问题,是港澳台媒体热议的重点。

本文提出,这次中美会晤有两个信号。从这两个信号出发,就是说从更宽的光谱,对这次中美会晤中王毅表示的,「走向旧金山的路,不会一帆风顺」进行分析与观察。希望这个比较独特的视角,有利于促进中美APEC元首会晤。

更宽的光谱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一、 对世界释放中美关系缓和与宽松的信号。

这次中美会晤的氛围,就是缓和双边关系。王毅在三天时间内,分别与国务卿布林肯两次会谈,与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战略沟通,拜登总统会见王毅。议程紧凑,涉及面广。层次是拜登团队,双方对会谈内容,高度缄默,可见会晤的重要性。

有网友在细节上调侃,说这次王毅与布林肯会见,吃到了工作晚餐。不像2021年3月在安克拉治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时,会谈工作餐,中方代表吃的是「中国泡面」。其实,这些细节,挡不住会晤表达的,中美关系「止跌回稳」的趋势。

中美关系紧张、缓和、再紧张,过程曲折多变。2022年7月峇厘岛中美元首会晤之前,美国指责中国是「对现有国际秩序最严重的长期挑战」(2022年5月,布林肯对华政策演讲)。中美峇厘岛元首会晤后,美国对华政策目标的表述是:「以负责任的态度处理两国之间的激烈竞争」,以便「使中美竞争不会升级为误判或者对抗」(东亚与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康达对中美峇厘岛元首会晤的解释)。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拜登政府对中美关系不仅「设置护栏」,而且加紧制裁,紧张关系再度加剧。在中美关系磕磕碰碰,恶化与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这次中美高层会晤,可以理解为中美各自对对方政策的「理解」。意味着中美对话的大门,再度开启。

二、「对话+管控」模式,「有望恢复」。

这次中美高层会晤,一个重要的背景,是世界同时出现俄乌战争与以哈冲突两大重大国际事件。在高度不稳定的时刻,中美会晤的重要含义,就是「中美对话+管控」的模式, 「有望恢复」。

一个例证是季辛吉博士访问中国。排程除百岁寿宴外,包括中国国家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会见季辛吉。另一个例证是这次中美会晤,虽然未透露中美军事沟通,中美战略平衡关系方面的资讯,但会晤结束后,一则资讯似乎为中美战略关系走向「对话+管控」,做出了某些「暗示」。这就是美国军方组团参加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的,「北京第十届香山论坛」。

今年2月中国政府发布的《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中,「北京香山论坛」被列为落实中国全球安全倡议的重点平台。而这次论坛的主题是——「共同安全,持久和平」。 世界上90多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的官方代表团和军方人士,出席论坛。在中美军方没有恢复正式交流的情况下,美国代表团参会,显示美方仍然重视中美之间的「加强沟通,避免战略误判,防止冲突升级」的默契。这与中方始终强调的「对话总比对抗好」的立场,也是一致的。

三、APEC峰会元首见面问题,悬而未决。

这次会晤,记者问,对中美元首是否可能在今年11月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APEC峰会)上见面,王毅外长表示:「走向旧金山的路,不会一帆风顺」。

话音刚落地,中美元首是否会面的问题,瞬间成为世界媒体猜测的重点。港澳台媒体中比较普遍的说法认为,由于美国没有撤销对香港特首李家超出席APEC峰会的制裁,APEC元首见面的问题,就不仅仅涉及李家超个人身分,以及美国对香港特区领导人的制裁,而且还涉及到美国政府、国会对香港国安法表现的,从川普政府以来,拜登政府所继承的,在香港问题上对中国政府一国两制政策所持的,一以贯之的严重挑衅姿态(不邀请香港特首李家超出席APEC的决定,是经美国跨党派议员致函美国务院后,由拜登政府根据对香港设立的「紧急状态」法,最后做出决定的)。一些媒体据此推断,出于对美国的「报复」,中国可能谢绝出席APEC峰会。

此「热议」还没来得及展开,一个未经核实的最新资讯显示:美国将取消「不邀请香港特首李家超出席APEC的决定」。APEC是一个地区组织,不属于任何国家,任何经济团体,任何个人。亚太经合组织任何主办方,在主办会议时,需要遵循APEC组织规则,有责任确保各成员代表顺利参会。拜登政府「不早不晚」,对这一宗旨「终于有所体会」,如何寻找答案?这需要从更宽的光谱,看待APEC两国元首会晤的「功能」。

四、美国全球战略,国家形象,国际法与国家信义与APEC

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APEC两国元首会晤的「功能」,不仅仅是「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问题,而且是涉及美国全球战略,美国形象,以及国际社会与国际法、国家信义之间关系的问题。

全球战略方面。以哈冲突,除了震动世界,而且直接冲击美国的全球战略。拜登政府的「美国回来了」,其实质就是推行脱胎于欧巴马时期的「两洋战略」(横跨欧洲与亚太,包括对俄乌战争的考虑和美国的「全胜」。这里不展开)。

全球战略的基础,是美国认为自己具有「同时打赢两场世界战争」的能力。而「两洋战略」的「中间支撑」是美国的中东政策,众所周知,这是美国政治最复杂的部分。

从以哈冲突爆发,拜登飞往以色列,从美国曾推动沙乌地阿拉伯与以色列建交等举动看,拜登中东政策的原设计,是以展示美国的外交实力为主。现在以哈冲突不仅暴露美国的中东政策存在问题,更严重的是暴露美国全球军事战略,在中东与亚太之间顾此失彼的「严重失误」。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将影响美国对APEC元首会晤的考虑。

国家形象,国际法与国家信义方面,首先是美国国家形象严重受损。其次,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与中国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之间,在联合国通过要求以哈停火决议问题上的尖锐对立,也是以中国为首的世界120个国家,在维护国际法与信守国家信义方面,立场与美国的水火不容。这里借中国代表张军在联合国的发言中给予说明。

张军尖锐地指出,美国代表在联合国指责中国否决美国提出的决议草案,这是他听到的「最没有道理的话」。美国想让中国对当前在迦萨地带出现的局面负责,「这个锅中国背不起」,「也不想背」。显然,上述因素,都是影响APEC元首会晤的重大因素。

(作者为上海台湾研究会研究员,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