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找不到人生目标怎么办?父母运用「萨提尔技巧」聊出真心话
▲李崇建《萨提尔的对话练习》理解内在冰山,开启自己与他人深刻对话。(影片/翻摄自Youtube,若遭删除请见谅)
生活中心/综合报导
进入青春期的国中生,开始思考人生方向,时常很徬徨:「我不知道我的人生目标,也不知道为何读书!」,当家长听到孩子的问题时,父母却常以说教、指责、给答案的方式,没有发觉自己并未真正关心孩子,后续问题仍旧反复出现。其实亲子沟通只需作些微的用字改变,从不给答案、不说道理、不问「为什么」的对话练习开始,就能离聊出亲子真心话,找到核心问题。
▲亲子沟通只需作些微的用字改变,从不给答案、不说道理、不问「为什么」的对话练习开始,就能离聊出亲子真心话。(图/翻摄自Librestock)
★真实案例,撷取自李崇建老师《萨提尔的对话练习》一书
以冰山脉络对话,帮助人觉知自己,进而与自己渴望连结,并且为自己负责任。这是我打开孩子内在,与孩子连结的方式,当我更了解孩子,孩子也更了解自己了。
小玫是个美丽的国中生,内在纯真外在亮丽,她不了解自己的美丽,似乎并不懂得自己。只要有人称赞她美丽,她会回一句:「屁啦!」似乎不能接受别人称赞。
我是小玫的老师,带过她几堂作文课,小玫有天主动来找我,理由是她没有目标。很多学习对话,或者学习冰山的伙伴,希望看见我的对话示范。然而在演讲现场,我示范的对话较短,不容易看见对话的全貌,因此我将两人的对话放在后面,省略了和她谈朋友的部分,只呈现与她谈「目标」,但是仍是较完整的对话,并将谈话的脉络与思维,列于每一个对话之后,俾便读者熟悉对话路径。
★李崇建老师与小玫的冰山对话
小玫:「我没有目标。」我:「妳没有目标呀?」(重述,重述也有核对的意思。)小玫:「对呀!」我:「妳来找我,想要得到什么呢?」(核对,为我们的谈话设定目标。)小玫:「我想要有目标。」我:「妳以前有目标吗?」(回溯她的经历,为何提这个话题?才能了解她怎么了?)小玫:「有啊!」我:「什么时候开始没目标的呢?」(回溯她的经历,有助于澄清问题出在哪儿?)小玫:「上了国中以后!」我:「国小有目标吗?」(核对问题发生的时间,探索发生什么事?)小玫:「有。」我:「国小的目标是什么呢?」(核对)小玫:「考上好的私中!」我:「妳达成了吗?」(核对)小玫:「我考上了呀!」我:「国中以后就没有目标了吗?」(核对)小玫:「对呀!」我:「发生什么事啦?国中没有目标了?」(探索具体事件,了解发生问题的根源。)小玫:「因为国中很无聊呀!」我:「妳现在功课好吗?」(回到此刻的具体事件,她提及国小目标是考上好的私中,因此问话聚焦在功课。)小玫:「不太好。」我:「考第几名呢?上次班上段考?」(在具体事件的细节里确认。)小玫:「四十四名。我:「当妳考四十四名的时候,妳内在什么感觉呢?」(感受)小玫:「没有感觉。」我:「我们探索一下好吗?」(感受,邀请她与自己连结。冰山的对话,路径上有很多变化,我也经常变换着不同的对话路径,但我最在意感受,让对话者的思维与感受连结,是我在冰山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小玫点点头。我:「请妳想像自己收到四十四名考卷时,妳当时的感觉好吗?」(感受,我邀请她体验感受时,重述了考试的成绩,这样会比较贴近唤起感受。)小玫:「我就没有感觉呀!」我:「嗯。我只是探索一下,妳深呼吸一下,别这么快回答我,妳已经来找我了,我们只是探索看看,可以怎么往前走?好吗?」(核对,我在这儿重新核对我的工作,并且邀请她缓慢,若是不缓慢下来,她的感受会被思维主宰,而不是她真正有的感受。)小玫:「嗯!好呀!」我:「邀请妳回想一下,妳知道自己考了四十四名,当时有什么感觉?会生气吗?」(感受,再次重述事件,让她专注体验。)小玫:「不会。」我:「别回答我,我要妳经验这个感觉,看看会有哪一个感觉?好吗?」(感受,通常孩子会很快速回答,快速回答意味着从头脑理解,而不是用心体验情绪。)小玫:「好。」我:「邀请妳回想一下,当妳知道自己考了四十四名,当时有什么感觉?会生气吗……会害怕吗……会焦虑吗……会难过吗?」(感受,我将各种感受罗列,提供她选择,这是在人们体验不到感受时,我习惯用的方式。)小玫:「都没有。」我:」谢谢妳……邀请妳再深呼吸,感觉一下,当妳考了四十四名,身体哪里会有感觉?」(感受,心里的情绪感觉不到,我常让孩子感觉身体,再回到情绪上,因为身体的感觉比较容易。)小玫:「胸口有点儿紧。」我:「将手放在胸口上,感觉胸口的紧绷,可以吗?」(感受,接纳自己的身体感觉,从身体感觉启动被忽略的情绪。)小玫:「嗯!」我:「深呼吸之后,在心里告诉自己:『我感觉自己胸口紧绷……我愿意承认胸口是紧绷的…我愿意允许也接纳……自己的胸口是紧绷的。』」(感受,这是我在《心教》一书写的6A,主要运用在自我整理,也用在引导对话者思维与情绪整合。)
小玫闭起眼睛,身体微微颤抖,眼泪缓缓的流出来。我:「妳流泪了,这个眼泪是什么呢?」(感受、观点,当她的身体说话,我引导她的意识看见情绪。)小玫:「不知道。」我:「妳不知道自己的眼泪呀?看来妳不大关心自己,是吗?」(感受、渴望,看见她不了解自己,目的让她与自己连结。)小玫:「我不知道。」我:「没关系。妳深呼吸一下。」(我觉察她的思维与感受未连结,但是我还未与她订出目标,我想先将目标订出来,才知道我们要去哪儿,所以我请她深呼吸,缓和自己情绪,我要与她订出目标。)小玫深呼吸。我:「妳想要考试考好吗?将功课设定为短暂目标?」(核对,有目标在对话中甚重要,才知道我们要去哪儿?)
小玫:「不想。」我:「不想以读书为目标?怎么说呢?」(期待,由此可见,她不是来找我解决功课,起码思维不是这样想,若未在此处核对期待,我们的对话就没有方向了,可能会流于各说各话。)小玫:「考试考好有什么用?将来还不都是要工作?」我:「嗯……那妳回家还有读书吗?读学校的功课。」(事件,小玫谈的是她的观点,因此我看看这个观点,是否影响了她的行为?若是内在认同这个观点,她应该不会读书了。)小玫:「有呀!」我:「妳不是不想以功课为目标吗?怎么回家还念书呢?」(核对,此处是挑战她的观点与行为,目的是带出她的觉知,清晰地承认自己期待什么?)小玫:「没办法呀!我是学生呀!而且不读书,妈妈会生气。」我:「妳每天读书多长时间呢?」(核对,帮助她清晰,也帮助我清晰,她的冰山内在,和外在行为是否一致?)小玫:「三个小时吧!」
我:「这么久呀?」(这里我得到了一个特别的答案,因为她不想功课好,回家却读书三个小时,对我而言这是很有趣的讯息。)小玫:「对啊!」我:「每天读这么久的书不累呀?」(感受)小玫:「还好。」我:「妳三个小时中,专注的时间有多久呢?」(核对,我的好奇在于,读三个小时书,怎么才考四十四名呢?)小玫:「大概半小时吧!」我:「半小时也满久的,很不容易哪!有这么久的时间呀!」(核对,我的认知中,每天读书半小时,应该也不会四十四名吧!因此再与她核对。)小玫:「应该不到吧!大概专注十分钟吧!」我:「那其他时间都在做什么呢?」(探索事件)小玫:「看漫画呀!做其他事。」我:「爸妈不会对妳唠叨吗?」(探索父母的应对)小玫:「会呀!他们说我都没有目标。」
我:「嗯!那我明白了。发生了什么?妳只专注十分钟?」(具体事件,让她觉知自己,也让我了解她发生什么事?)小玫:「我就会分心呀!」我:「妳喜欢吗?分心?」(探索她的观点、期待)小玫:「当然不喜欢呀!」我:「那妳想要不分心吗?」(期待,为我们的对话归纳目标。)小玫:「可是我做不到呀!」我:「我只是问妳想不想呢,没问妳是不是做得到呀?」(期待,与她澄清不是问观点,而是问期待。)小玫:「可是我就是做不到呀!」我停顿了下来,很缓慢的问:「小玫,当妳来找阿建老师,阿建老师有责备妳吗?」(渴望,与小玫辩证,让小玫感受到我的接纳。)小玫摇摇头说:「没有。」我:「阿建老师有要妳加油吗?」小玫:「没有。」
我:「因为那些对妳没帮助。妳问我没有目标?我是来陪妳往前走,不是吗?」(核对期待且连结渴望)小玫眼泪又流了下来。我:「妳是不是怕自己考不好?因而也不想以读书做目标?」(期待,确认她的期待,我们要通往哪儿?探索她卡住的地方。)小玫:「不知道。」我:「当妳考不好的时候,妳怎么看待自己呢?」(观点:前句探索她卡住的点,她尚未有觉知,此问句已连结感受,再回到对自己的观点,比较容易得到答案,这是冰山对话的奥妙。)小玫此刻又流泪了:「觉得自己很糟糕。」我:「妳的眼泪是什么?是难过吗?」(感受,我要整合她的自我,先让自己的观点与感受连结。)小玫:「应该吧!」我:「妳难过什么呢?」(感受,再次让观点与感受整合。)小玫:「我就是做不到,觉得自己很差劲。」
我:「妳主动找我询问,妳不觉得自己很勇敢吗?」(渴望,连结她的资源,让她看见自己。)小玫摇摇头:「不觉得。」我:「学校那么多人听我演讲,上过我的课,只有妳一人来找,妳不觉得自己有创造力,也很勇敢吗?」(渴望,连结她的资源,让她看见自己。)小玫:「有吗?」我:「我觉得有呀!但是看来妳对小玫不大肯定,怎么会这样呢?」(渴望,让她看见自己,并且挑战她。)小玫:「我不知道。」我:「没关系。我很肯定妳。现在我想问妳,愿意专注吗?愿意试试看,功课如何好一点儿,妳要吗?」(期待,重新核对与确认目标。)小玫说:「做不到怎么办?」我:「我还是会陪妳呀!妳可以考验我呀!考验妳功课不好时,试试看考烂一百次吧!看看我是否会骂妳、笑妳,或者跟妳说道理,若是我这样做了,妳是自由的呀!妳可以不要再来找我。」(渴望,让她感到被接纳,也让她意识到自由,为自己做决定。)小玫停顿沉默。我:「妳要吗?」(期待,确认目标。)小玫点点头说:「好。」----------------------------------------------------------------------------------------------------------
倾听被掩盖的声音
我和小玫的对话很顺利,她是个美好的孩子,但是她却与自己脱节了,未真正贴近自己、理解自己,当她一再让自己失望,也让父母失望,但是她不能承认这部分。一旦承认这部分,她可能会陷入更无助,更批判自我的状态,所以头脑绕过了感受,也就绕过了真实的自我,用生存法则应对:打岔。她的内在声音就成了:不想要读书,我没有感觉,随便啦! 她的理智说:要找一个目标。她理智隐藏的内心戏:我就是读不好书,我是个糟糕的女儿,不成功的学生。
但小玫真正的声音呢?那个被掩盖的声音,无能承认与觉知的声音,最真实贴近自己的声音:我想要好好努力,但是我担心自己做不到,不知道该怎么办?当我帮助她觉知自己,她的感受被承认了。起初感受离她甚远,她无法感受自己的状态,也许她不允许自己难过,但是头脑却说允许自己难过,这是生存法则的应对。在对话中她逐渐觉知感受,从身体的感受觉知,再到心灵的感受,她开始打开眼泪,也慢慢承认期待落空,到接纳自己、看见自己。当她可以接受自己失败,她就可以给自己机会。她是个学生,我们的对话从没有目标↓国小的目标→不重视国中课业→接触失落的感受→与渴望连结→为自己设定目标。心智整合一致了,目标也确立了,便能讨论适合她的读书方式了。萨提尔模式是体验性的模式,着重在体验性上,而非头脑上的认知而已,因此我不是说服她,也不是与她说理,若只是想以道理说服,她的问题仍然存在。接下来的对话,我不再呈现细节,仅就我协助她的方式,陈述我的想法与方式。
设定做得到的目标
我邀请她读书时间缩短,每天专注读三十分钟,询问她这样适合她吗?她起初觉得三十分钟太短,但是我邀请她检视自己,过去读书三小时,大部分都在虚耗时间,就算是看漫画也不安心,何不专注读三十分钟呢?剩下来的时间自由分配,等到自己上轨道了,再往上增加读书时间,她同意了这个想法。我邀请她设定闹钟,将三十分钟分两阶段,每次读书十五分钟,最好在读书时设下闹钟,闹钟响了就请她休息。十五分钟的读书,因为时间并不长,所以压力比较小,也容易全程专注。我邀请她十五分钟内专注读什么都行,哪怕是一个英文单字,一题数学,一页社会,都提醒自己专注。
她的数学表现不佳,我邀请她计算有把握的题目,但是只算懂得的题目。有一点儿困难,但是也许能弄懂的题目,圈起来去问同学,甚难懂的题目请她放弃,如此不会只为了一题数学,演变成苛求完美,想要每一题都学会,那真会应了一句话:﹁为了一朵玫瑰花,而放弃一片森林。﹂最终招致沮丧与无奈。我邀请她将每天三十分钟的读书,以笔记本记录下来。比如八点~八点十五分:七个英文单字。八点三十分~八点四十五分:一题数学。我邀请她这样进行的原因,来自于我过去的经验。我国中时功课不好,愈是逼近大考,我内在愈是焦虑,成绩始终无法提振。老师与父母耳提面命,对我而言都是压力,说再多的道理也无用,因为我一读书就分心,甚至连拿起书本都沉重。但我的内心存有希望,我始终要自己加油,跟自己说课后要好好念书。我每次都暗下决定:「晚上要读书三小时。」但是我始终没有认真读书。为什么呢?因为我进度落后太多,各科都有困难,累积大量的课业,想到就觉得压力大。虽然下决定读三小时,课后一回家面临压力,我始终东摸西摸,就是提不起劲儿来,摸个半小时过去,就会责备自己,怎么又浪费时间了,今天就算了吧!明天再好好读书吧!若是怠惰未读书,被父母责骂了,我的内心戏码就是:「今天心情不好,不想读书了。」这些日复一日的戏码,将我折磨得困顿极了,我无法连结自我价值,且陷入自我责备的阴影,曙光从来不曾出现,即使出现了也是刹那,瞬间又被黑暗吞噬了。为小玫设定的计划,是一个合理的计划,她不需太费力就能实践。我曾在《心念》一书,写过<行动力>:为自己插一朵山茶花,概念即来自于此。每天为读书做纪录,仿佛为自己的成果纪录,睡觉前看了都会觉得「今日值得」,这是冰山中的「渴望」,内在的感受便会安稳,踩着每个「一日值得」,只要成为一种惯性,会慢慢形成自己的纪律。课后读书对无惯性的人,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功课已经落后太多的人。除了在对话中厘清,协助她唤起生命力,我邀请她回家读书前,进行三次压力冥想。
压力冥想的内涵,已收录于《心念》一书,我不再重新呈现。我现场带领小玫,引导她进行压力冥想,通过冥想的小玫,落下不少眼泪,小玫表示那是感动的眼泪,感动自己能突破压力区,勇敢奋力的往前奔跑。我每周看小玫的纪录,连续看了三周的纪录,她的学习很规律,还增加了零散的时间用功,我替小玫感到开心,小玫也觉得内心踏实多了。小玫即将段考了,她为自己设了三十名的目标,我帮她修正为四十名,我邀请她别着急,维持小小的步伐前进,不要以太高的期待催逼自己。小玫段考来临前,我恰好腿断了,在家修养了三周。再见到小玫时,感觉她稳定多了,肩膀似乎更开展了,她段考成绩出炉,名次上升至二十四名,数学进步了三十多分,我为小玫感到开心,她是个勇敢的女孩,她值得为自己喝采,我也为她感到骄傲。------------------------------------------------------------------------------------------------------
问今天学校怎么样,孩子总是省话一哥;夫妻吵架,老公讲不赢你干脆低头滑手机,假装没听到;朋友找你诉苦,你理性分析,只换来朋友一句「唉呀你不懂啦!」;于是,对话就结束了。
当与孩子、伴侣、家人、朋友相处时,对话卡住了,该怎么办?我们都希望能理解自己亲爱的人,但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了解自己吗?我看得到我内在的冰山吗?
萨提尔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师之一,也是家族治疗的先躯。她于一九七二年提出「冰山」一词,冰山是一个隐喻,每个人都是一座冰山,能被人看见的,只是冰山一角,也就是水平面以上的部分,而更大一部分,则藏在冰山的深层,那是人的内在,包括感受、期待、渴望与自我。★博客来: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0522★影片连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gUPQSsD8JU&t=26s
★本文由亲子天下《萨提尔的对话练习》授权刊登,未经同意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