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一航癌逝】大肠镜多久做一次,才算刚好?

▲知名艺人贺一航,于3日晚间因大肠癌病逝,享寿64岁。(图/记者李毓康摄)

(编按:资深艺人贺一航,昨日晚间惊传肠癌病逝于台北荣总,享寿64岁。国内大肠癌罹癌人数已连续11年蝉联第一,虽然近年在政府推行筛检之下,人数已有下降的趋势,但近期仍有多位名人因不敌肠癌相继离世,包括秀场天王猪哥亮、「心海罗盘」叶教授(叶耀星)、剧场鬼才李国修等人。)

●叶人豪内科消化系专科医师,经营粉丝页「叶人豪医师 Dr.Y」。

离开医院的路上,刘小姐想起刚刚回诊时医师宣布自己只在直肠有两颗比米粒还小的息肉,心中忐忑一扫而空。但是虽然医师说那是良性的增生性息肉,可以五到十年后再追踪,可是不会隔太久吗?会不会过个几年息肉就变大甚至变成癌症?如果每年都要做一次,想到清肠泻药的不便又令人却步。刘小姐发现自己更烦恼了。

刘小姐的问题,可能也是您会遇到的问题。大肠癌在台湾的盛行率已经达到世界第一,在报章杂志的放送下,现在民众除了配合筛检,也会主动安排健康检查或在门诊询问,这应该是可喜的事情。但是大肠镜本身仍然属于侵入性的检查,尽管越来越多院所提供术中麻醉,可以把检查中的不适降到最低。检查前的低渣饮食以及泻剂清肠对多数人来说,都不是非常愉快的经验。在个人的经验中,不少人听到明年可以暂时休息,都如同获得了特赦。

大肠癌筛检,与大肠镜检的必要性与时机

目前在台湾主流的大肠癌筛检方式有两种,一般50岁以上,建议接受国健署推行的每两年一次的免疫法粪便筛检,或直接接受大肠镜检;而如果粪便筛检发现有阳性潜血反应,就应该接受大肠镜做确定检查。

粪便潜血检查看起来似乎阳春,但可不要小看它;过去即便是比较旧的化学法筛检,都证实可以降低大肠癌的死亡率。大肠癌相对其他癌症,较容易早期发现,而且治疗效果相当好,这是全世界政府之所以认真推广相关筛检的基础。根据文献,每两个粪便筛检阳性的人,就可能有一位具有高危险性的息肉甚至大肠癌。有些民众可能会选择直接接受大肠镜检,目前根据实证的共识大致如下:

● 一般人50岁以上应该接受定期粪便筛检,或第一次大肠镜检

● 40岁以上有家族史,尤其一等亲有过大肠癌或一公分以上大肠息肉,应接受大肠镜检

● 有少见的特殊多发性息肉症候群,或发炎性肠道疾病(IBD),需更早开始筛检及追踪

此外根据美国最新的指引(2016 USPSTF),无家族史的一般人45岁以上亦可考虑筛检。至于30多岁或更年轻的健康民众,目前并无明确的共识;虽然偶而会看到这个年纪的大肠癌患者,但整体来说发生率算是相当低;个人的建议是如果非常担心,可以至健检诊所或中心安排,或门诊咨询是否自费接受大肠镜。

那么若直接选择大肠镜,做完之后到底多久应该追踪一次?

决定追踪间隔的两大因子:息肉状态,以及清肠程度

这一段会讨论比较技术性的话题,如果想要直接知道结论的读者,可以请您跳过。

在回答前面的问题之前,我们稍微澄清一个概念:虽然大肠癌几乎都是息肉变成,但不是所有息肉都会产生大肠癌。大肠息肉最简略分法有两种,容易变大且可能进展成恶性腺瘤(adenoma),以及基本上放着也不会怎样的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

目前的共识是基本上大肠里有息肉不论大小都要尽量拿掉,但如果是在左侧大肠,同时小于0.5 公分,而且内视镜下可以有信心辨识为增生性息肉,就可以不用去拿。因为前面提到增生性息肉本身「人畜无害」,而且常常很多,拿也拿不完,并不需要为此费力气,延长检查时间增加患者的风险与不适。

而如果是腺瘤,视本身大小,以及我们移除掉后请病理科医师分析组织型态以及分化程度的结果,来决定追踪时间。通常我们以一公分为界,超过一公分的息肉不仅恶性变化机会较高,息肉本身复发的机会也增加,同时代表本身的体质可能容易再长出息肉,所以追踪要稍微密集一点。

根据文献统计,腺瘤的生长其实比大多数人想得还慢;对单独一两颗小息肉来说,每年平均只长大 「0.05 公分」,所以如果前次检查有拿干净,一般建议五年内追踪即可;而对于三颗以上的腺瘤、大于一公分或是分化不良的息肉可能长得更快或有恶性变化,所以一般建议不要最多超过三年。

对于前一次大肠镜完全正常的人(包括微小的增生性息肉),大肠镜的保护力可以长达6-10 年。2010年有一个德国的世代研究,发现前次大肠镜清肠足够干净,且没有任何腺瘤的人,追踪到接近12年,没有一个人罹患大肠癌!

所以如果您前次的大肠镜属于完全正常,您有非常充足的理由可以不用每年辛苦的清肠,可以考虑至少五年以后再行追踪。不过根据台湾本土近期的多学会指引(2017/12 公布),除非执行大肠镜的医师非常有信心,建议粪便潜血阳性个案,即使大肠镜正常,还是保持每两年追踪一次粪便潜血,若阳性的话则需再追踪大肠镜。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我们还是常常听到医师建议每年追踪?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前面提到的建议虽然都有实证研究背书,但却建立在几个重要的前提下:

● 前次大肠镜有把可见的腺瘤彻底移除(除了微小的增生性息肉不用)

● 大肠镜的清肠程度必须达到 Aronchick 的优秀或良好程度(见下图)

● 大肠镜的执行过程有达到公认的品质指标(quality indicator),包括完成盲肠插入、大肠镜拉出时间大于六分钟,执行与观察医师有一定的经验与水准等等

▲(图/翻摄自叶人豪医师个人网站)

如上图,大肠中其实还是有皱褶会阻碍我们观察较小的息肉,尤其当清肠程度不理想时(下半部尚可与不佳的图示),据统计有两成以上高风险的息肉可能被遮盖。因此美国建议若前次清肠程度不理想,应该要在一年内重新检查,而根据近期的台湾本土指引,更建议于三个月内重新检查!

此外若一次有很多颗息肉,或是较大(超过两公分)、病理上属于高度分化不良者,因为很容易切不干净或复发,缩短追踪间隔也是合理的。而虽然每一个大肠镜医师都希望尽量做到最好,但唯有确实合乎品质指标才是合格完美的大肠镜检查;这部分国健局也已经与学会合作,展开推广与监测,可以期待我们的内视镜品质更加精益求精

最后谈谈一个内视镜医师与患者的梦靥:大肠间期癌(interval colon cancer),一般是指执行大肠镜之后,在三年内发现罹患大肠癌,虽然一般来说都属于比较早期,这仍然是一个非常令人懊恼的状况

对间期癌的恐惧,会促使患者跟医师放下临床指引的建议,以更加密集的追踪去避免这种状况。但是间期癌的发生率是多少呢?答案是平均还不到1/1000(注:近期台大发表的国内间期癌比例为1.14/1000),而品质达标的大肠镜更能够大幅下降间期癌的机会。具体情况仍然建议您和医师讨论,但可以确定并不需要对这种情况过度担忧而逼迫自己每年接受检查。

养成筛检与粪便潜血检查

● 50岁以上建议一律接受粪便潜血检查,或直接开始大肠镜筛检

● 40岁以上,且有大肠癌、或高风险大肠息肉家族史,建议直接开始大肠镜筛检

● 微小的增生性息肉可以不需要全部清除

● 若清肠状况理想,检查结果完全正常,可以五到十年后再行追踪大肠镜,但如果是粪便潜血阳性个案,建议至少每两年持续追踪粪便潜血

● 若清肠状况不佳,考虑于三个月内重复检查

● 介于中间的状况,建议与您的医师讨论;但一般不见得需要每年执行大肠镜

热门文章》►台湾竟发生一次性医材重复使用?

►按赞加入粉丝团,让你成为话题王!

●本文获作者授权,转载自「叶人豪医师 Dr.Y」。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