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篇-课本大不同 陆像辞典台像玩具

台湾教材好读也比较生活化,还会配上可爱插图。(记者简立欣摄)

课文比一比 唐代诗仙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被选入大陆低年级闽南语教材,此篇只是众多唐诗中的一篇。同样是李白的诗作〈下江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台湾只敢放在五年级的补充教材。(记者简立欣摄)

版面比一比 同样是教「蚯蚓」,大陆版面构成较台湾简单。(记者简立欣摄)

大陆闽南语教学上路,教材并未经过「市场化洗礼;相较之下台湾教材顾及学生学习方式,生活化且活泼有趣。

闽南语「有音无字」,且口述语境难以表达,如果要搬上课堂,一定要有一本可供教师教学、学生阅读的「纸本教材」;那么,两岸闽南语课本有何不同呢?

大陆课文多 没补充说明

「大陆的闽南语课本,与其说是『教材』,不如说是『文化材』;台湾的课本才是教学用的『教材』!」教育部国民教育司委员、闽南语教学专家郑安住一针见血指出个中差异。

翻开今年九月厦门初次登场的《闽南方言与文化》低年级读本,首先令人惊讶的是课文的「海量」:一本课本中洋洋洒洒罗列了60来篇课文,且每篇都是「纯课文」,只有一页,没有任何其他延伸教材。

郑安住表示,即使考虑到这本课本要用两年,大陆低年级学童每个学期也要上15篇闽南语课文;而台湾中、低年级学童一学期一本课本,只有5、6篇课文,高年级也只有8篇左右。

内容丰富 课本好好玩

台湾课本虽然篇数少,但是每篇都有丰富的注解、课文要旨、背景介绍、词语练习等。举例而言,通用版第9册第二课澎湖菜瓜〉,课文来自于俗谚「澎湖菜瓜__十捻(谐音杂念,即唠叨)」,还引伸介绍田里的各种瓜类句型练习、台湾俗谚,以及发音、相反词、拼音常识等。书中穿插着丰富的插图、迷宫、连连看等小游戏,一课大约10页;课本后头附上贴纸、字卡民俗赏玩,整本书根本就是拿来「玩」的。

其次是课文难易,两岸闽南语教材也相当不同。大陆中低年级教材收录了相当多唐诗,相较之下台湾教材的唐诗比例相当少,一般要到高年级的补充教材才有。

郑安住表示,他能理解厦门学者「抢救闽南语」的用心,可是唐诗是古韵文读法和一般说话不同,且唐诗不是小朋友熟悉的生活情境,如果在基础不稳的初学阶段硬塞「高阶闽南语」,担心会有反效果。

唐诗何时教 两岸不同调

「其实,台湾刚开始教闽南语时也是这样,想把过去搜集的文史资料,一股脑全部变成教材!」郑安住说,初期「实验」了一下就发现行不通,因为教学毕竟有别于文史研究,对象是国小学童,必须考虑到合不合常识、小学生看不看得懂等等。有些教材会在不影响原意和押韵的情况下稍微变通,例如「洗手食仙桃」改成「洗手食葡萄」;不好改字的另想办法,例如民谣中出现早已很少见的「碌碡耕田碎土机)」,就实际制作模型让学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