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馨之/台湾文化自觉 超越政治与信仰的精神歧异
文/张馨之
《聂隐娘》导演侯孝贤出席68届坎城影展记者会时谈到,东、西方文化若回归深层的人性本质,「文化共通性」是理解创作的基础。文化为人类的生活方式,而此方式是由某一群体所建立的,并且透过世代相传而形成。文化的共通性特质,卸下文明演绎后的各种装备,可溯源自生物本能,及人性更深层的集体意识,而文化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形塑而成。
身为台湾人,我们共同关心台湾文化,却一直难以向外人细说台湾文化。直至出生于80后90前的这一代,中国文学、历史、地理依然占有中学以下文史教育的大篇幅的版面,对于台湾文化的理解依稀薄弱,然而,我们依然愿意在此生活、尝试认同这片土地:我们的台湾,包含多重文化、多重认同、多重想像的复杂性格,随政治社会环境变迁的引动下代代承继。台湾艺术文化工作者处于复杂的文化理解、劣势的国际情势,仍能展现高度细腻敏锐的人性观察及视觉美学,透过创作发表立足国际舞台。
台湾人对于文化自觉的启蒙,究竟溯源至何时?台湾纪录片导演黄明川于2015年发表的《樱之声》,纪录了日据时期接受日本教育,且历经战后台湾政权移转的9位「跨语世代」重要诗人,而9位诗人,至今仅存2位在世。在台湾历史上几乎被遗忘的特殊「断代」,却是台湾人建立本土意识及国际观的初苗。这些接受日本教育的文人、高知识分子,在经历政权移转之后几近于「文盲」,9年、甚至15年之后才具备小学程度的中文能力,对高知识分子而言,如同失语般痛苦无奈。
然而,语言的隔阂却无法蒙蔽知识份子的发声,其中坚持以日文创作的诗人黄灵芝(1928-),在俳句上成就超凡,于2006年获日本天皇颁赠「旭日小绶章」,表彰其数十年来台日文学交流的贡献。对黄灵芝而言,他替自己的文学选择了一个最能贴近内心所感的语言,此无关乎政治、种族、宗教的信念,而是创作自发性的积累与体现,是真真实实的、台湾文学散落的片段。
▲ 台南盐水天主圣神堂外的圣母亭,供俸台湾第一座「中华圣母子」像,与台湾民间信仰的妈祖诸多形似。(图/作者提供)
台南盐水天主圣神堂,尊重包容的文化遗存
台湾文化的多元性格,在台湾各地的历史文化遗存展露无遗。如德籍方济会士胡国临神父,于1955年开拓台南盐水天主圣神堂,采以中式庙宇的外观,并用汉字、诗词、神牌与香炉的中式祭祀观念,辅以墙面彩绘的中式壁画,将圣三图像、诸神圣及天使画像的服装及面貌,以中华民族传统形象表现,彰显宗教文化在地化的时代精神。而教堂外的圣母亭建造为中式古典六角亭,以单一巨木雕刻而出的台湾第一座「中华圣母子」像,圣母玛利亚身穿宫廷式长袍、于特定节庆时头戴凤冠,与台湾民间信仰的妈祖(天上圣母)诸多形似,使其在中式庙宇林立密度之最的大台南地区格外显趣。
我们无可否认台湾文化是如此交融的存在,历代台湾人的文化意识,各自彰显时代的表征及历史的段落。即便我们仍旧对于先祖的血脉无所详知,仍处于断裂的、异质化的自我定位,但透过各方的文史资料载记与文化遗迹的维护,能够包容、超越政治与信仰的精神歧异,将是台湾文化自觉的重要契机。
--张馨之,《ETtoday东森新闻云》撰述副总编辑,台北教育大学艺术造型设计研究所毕业。以「人文艺术」为生涯发展职志,学生时期从事艺术教育工作多年,曾任帝图科技文化公司公关企画经理、艺术总监,后接任艺术部总经理。现为国立台北教育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经营学系兼任讲师、里莎艺术工作室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