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镜台湾 大陆基层治理拚创新

尽管两岸关系气氛不佳,但大陆基层治理创新上却积极借鉴「台湾经验」,厦门海沧区招聘台籍社区主任助理社助)就是典型案例。图为台籍社区主任助理上任仪式。(中新社

尽管两岸关系气氛不佳,但大陆在基层治理创新上却是积极借鉴「台湾经验」;厦门海沧区招聘台籍的社区主任助理(社助)就是典型案例。虽说社助在台湾引发不少法律争议,但中国仍积极创新「社助模式」,从个人单打独斗到基金会式的团队制度化运作,社助不只「改头换面」,也试图走出两岸基层治理新思路

社区营造 台青挥洒舞台

何谓「社区主任助理」?简单来说,大陆的社区主任就等同村长,只要村办公室有经费,便可聘任工作人员。以海沧下辖的村为例,在近几十年发展过程中,有些农村早已城市化,村便改名为社区,聘任的助理即所谓的「社助」。

从诸多社助说法与实地工作经验来看,社助工作内容类似台湾的社区总体营造,从参与乡村振兴方案咨询,建筑景观设计改造等硬体建设,到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推广社区志愿服务等软性层面。社助工作内容吃重,但「从无到有」的社区规画,也成不少台青可以挥洒理想的舞台之一。

事实上,厦门海沧区2014年就率先聘用台青担任专职社区主任助理,现任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李佩珍,就是第一代社助;随后在2017至2018年间海沧更大量向台青招手,3、40位社助团队到位,也开启社助2.0模式。2019年6月,「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成立,以「顾问团队+执行团队+项目化运作」方式运作,更标志社助模式3.0到来。

法律争议 创新碰上波折

不过,社助模式的创新并非一帆风顺,波折一方面来自两岸关系紧张,另一方面则来自在台湾内部所引发的法律争议风波

2019年3月开始,内政部就以《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第33条第2项规定民众不得担任陆委会公告禁止的大陆党政军机关构、团体职务为由,向多名社助各开罚10万元;陆委会也一口认定,担任大陆社区主任助理,与陆方签订劳动合约,领有固定薪水全职驻点工作,已违反上述规定。

同年11月,多名遭罚的台籍社助诉愿遭驳回后,曾雅琦等27名台籍社助立刻向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提起诉讼,最终法院在去年8月6日以扼杀人民工作权及思想自由,来防堵「不明确」威胁,不符比例原则且有违宪之虞,判决全部撤罚。

项目外包行得通的路

法律纠纷固然是社助模式「改头换面」因素之一,但从2014年起,大陆确实也在努力创新社助模式,尝试走出一条「行得通」的两岸基层治理之路。比方说,海沧区政府最初以「曲折」作法,将招聘台籍社助项目外包「海安海旅服务公司」,由其出面与台青签署「劳动合约」,部分原因即考量到台湾的法律争议。

至于2019年6月成立海峡城乡发展研究基金会,考虑直接由基金会聘用台籍社助,当时甚至邀来台大建筑城乡所前所长夏铸九、知名作家杨渡、台湾建筑师英俊等担任顾问,一是淡化政治色彩,二则基金会直聘的做法更可避免法律问题。

大陆国台办主任刘结一去年9月参访海沧乡村建设,新华社报导也避提「社助」字眼,而是改用「台湾青年运用社区营造理念促进当地乡村振兴的工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