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强制就医侵害人权 医界、民团齐吁落实「社区同侪支持」

台湾司法精神医学会理事长建昌医师公听会上发言。(图/记者严云岑摄)

记者严云岑/台北报导

精神病患自伤伤人事件频传,立法院今(8)日举办「精神卫生法修法公听会」,邀请专家学者、实务工作者民团代表政府机关草案发表看法。不少第一线工作者与民团均提倡落实「同侪支持」,希望修法能将重心摆在社区,减少强制就医对人权侵害。

今日公听会由时代力量立委王婉瑜召集,她在引言中表示,精神卫生法立法宗旨之一,是要保障病人权益、支持并协助病人于社区生活。然而,立法20年以来,台湾社区支持服务仍严重不足,也未能建置跨专业、机关的照顾网路

此次提出的修法草案,除将增加社区支持服务专章,也明订应提高社区心理卫生中心层级,同时将行之有年的社区精神关怀法制化,期许达成专职,且能建立深度服务的个案管理机制

▲时代力量立委王婉瑜举办精神医疗修法公听会公听会。(图/记者严云岑摄)

下午公听会中,病友代表、精神医疗与心理健康使用者联盟发言人林昭生率先发言。她表示,草案对于服务虽然有所增加,但仍摆脱不了「正常人」相对于「精神病人」安全的想像。例如住院会客,不应由医疗机构单方面评估,应在与病患协商后决定。另外,社区支持也不能只有医疗的想像,而是以「人」为辅具,真正落实生活的陪伴与支持。

中华民国康复之友联盟常务理事、职能治疗师张朝翔也提到,政府在精神卫生投入的社区资源与人力,分别只有医疗端的1/5与1/4,但许多国家都是以社区为基础,连结回医疗端进行一站式服务,期许修法后可推行复原导向的「沙漏模式(FACT)」,让社区获得更多资源,临床专家也能转为合作伙伴。

台湾忧郁症防治协会理事长、林口长庚医院精神科副教授主治医师张家铭举澳洲与香港案例,佐证在精神医疗中,「社区才是最大的一块」,未来修法后可以多与NGO团体做连结,由个管师串接社区与连结,并且以「强制暂时治疗」取代强制就医。

▲精神医疗与心理健康使用者联盟发言人林昭生代表病友发言。(图/王婉谕国会办公室提供)

台湾司法精神医学会理事长、台湾大学医学教育暨生医伦理学科暨研究所副教授吴建昌也支持加强社区治疗力道。他表示,法律必修被修正,就是有悲剧发生。今年2起重大案件一为杀警案、一为弑母案,刑法希望强化监护处分年限,精神卫生法却不希望无限上纲,因此才催生司法精神医院,但未来要由心口司或法务部主管,仍要看首要目标而定。

社团法人台北市心生活协会总干事金林则表示,台湾社区精神服务做不起来,就是资源没有到位,「如果只要抓起来打针不会成功」,呼吁社区服务不能只站在医疗端,而是要给予心理情绪与生活支持,也呼吁社家署不能只让社工加薪、累积年资,心理师也应一视同仁。

曾为社区关怀访视员的临床心理师朱世宏,则站在实务面建议,政府应保障精神疾病者的自主性,编列预算支持患者或家属自组同侪团体,而非由政府提供制度化的支持服务,因为比起精神医疗专业人员,病友团体更能设身处地提供服务。

他另建议未来可成立更多社区心理卫生中心,并且拉高到与社福、家扶相同层级,否则以现在由医师偶尔驻点提供服务,无法达到真正的转介与连结。

▲心口司长谌立中回应公听会内容。(图/记者严云岑摄)

对于各界代表建议,卫福部心口司长谌立中回应,今天讨论的做法,其实很多在30年前就知道,「但问题是,有多少能力来做改变?」他表示,许多人都关心国际人权公约(CRPD),但能发展社区模式的国家,GDP都高出台湾好几倍,加上国人对于精神疾病的接受度不高,目前看来只是理想。

「但强制住院真的违反人权吗?」谌立中反问。台湾强制住院制度是世界最严格,一年不到700件,比起社区支持制度相对完善的澳洲每年数千件低上许多。且全台有3~4成病患没有病识感,强制住院反而能让病人恢复得更好、更快,也不见然是坏事。

谌立中坦言,现阶段相较于同侪支持,应先个管系统建立起来,希望未来十年内,将现有的22个社区心理卫生中心扩展到上百个,真正达到服务社区精神疾病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