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每声叹息就像从生命松开的一口气

墨西哥科力马省是一座高原城市鲁佛曾借以描绘20世纪初墨西哥的贫瘠荒凉。(美联社

视点的转换是现代小说(和现代艺术)最有趣与最丰富的创建之一。因为视角的转换,同一事件、同一真实的不同面向,得以用不同的观点焦距呈现出来,读者进入角色叙述者)的内心,用角色各自的立场重估同一事件或同一真实的价值,从多重并存的主观叙述声音,拼凑、建构出事件比较冷静、客观的面貌。

单一视角的解放与摄影术的发明和滥觞有密切关联。摄影改变观看习惯,增加人对影像的解析能力。赋予影像形而上的意义,也就是将对外在世界的直观,转化为对内在世界微观的过程。

60年代拉美「小说爆炸潮」先驱

知道墨西哥小说家璜.鲁佛(Juan Rulfo)执迷摄影,是很晚近的事。鲁佛关于墨西哥的黑白纪实摄影与他的小说有相似的关怀,例如他名为《遗弃》(Abandon)的摄影作品,年迈的老者坐在门槛上眺望街道,背后是空荡的室内,或是他在伊达尔戈州(Hidalgo)拍下的走向废墟、赤脚持杖农民牧人,都像从他小说中走出的人物与幽灵。

记忆与现实交错,叙事观点与内/外在声音(独白/对话)的刻意混淆,线性叙述时间的断裂,具体的描写与电影蒙太奇的剪接手法,高度的实验性,也就是为什么《佩德罗‧巴拉莫》会被视为60年代拉美「小说爆炸潮」(Boom)先驱者的原因了。

1918年5月16日,鲁佛生于墨西哥西部哈利斯克州(Jalisco)高原小镇萨油拉(Sayula),他的童年碰上墨西哥革命与政变的年代(1910-1928),以及农民与反天主教政府间的「基督战争」(1926-1929),父亲与多数家人在武装革命部队(由佃农贫农及土匪组成)的洗劫中遇难。青少年鲁佛在哈利斯克的孤儿院成长,之后才前往墨西哥市修读法律,同时开始写作。要等到40年代,鲁佛才开始在杂志发表短篇小说,1953年出版小说集《燃烧的平原》,1955年的中长篇小说《佩德罗‧巴拉莫》奠定他在墨西哥文坛独特的地位,并逐渐受到同僚彭铁尔(Alejo Carpentier)、马奎斯与富恩特斯的肯定与推崇。

1959年中篇小说《金鸡》出版后,鲁佛渐次远离文学创作。1962年到1986年过世期间,他担任国家原住民中心的编辑,并于1983年获颁西班牙阿斯图利亚斯王子文学奖

勾勒20世纪初墨西哥的变貌

《佩德罗.巴拉莫》是鲁佛修改多年才成形的作品,曾先后考虑用「邻近月亮的一颗星」或「絮语」等题目来命名(絮语两个字直接指出了小说人物不断发出的喃喃回忆与叹息)。

《佩德罗‧巴拉莫》的故事大致如下:年轻人璜受临终的母亲托付,到可马拉(Comala)寻找生父佩德罗‧巴拉莫,向他索讨积欠的一切。经巧遇马帮指引,璜投宿在老妪艾度碧赫斯经营的旅社。旅社已经荒废,也没有床铺;白天的可马拉鲜少人迹,夜里却不断传来乡人的絮语。年轻人四处探问,可马拉的过去一一重现:老巴拉莫如何在偏僻的可马拉闯出一片天地,第二代的佩德罗如何不择手段成为富豪地主,佩德罗唯一认可的私生子米格尔如何死于坠马的意外,丧子与痛失爱妻的佩德罗又如何出于报复,痛下诅咒,可马拉成为荒废的鬼城,佩德罗自己亦遭刺杀……。

现实中的可马拉位于科力马(Colima)省,与鲁佛的出生地萨油拉比邻,也是一座高原城市。世纪初这是墨西哥贫瘠荒凉的地带,借由对巴拉莫家族三代的描写,鲁佛呈现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墨西哥乡村的改变,从地主的扩张、佃/贫农的反抗,到随革命与内战来临的(畸形)现代化与工业化。曾将《佩德罗‧巴拉莫》改编为电影剧本的文学巨擘富恩特斯,在接受台湾《印刻》杂志专访时指出:

璜‧鲁佛真正将大人物、革命、乡村的主题带到它们的最高层次,我们不可能走得比《佩德罗‧帕拉莫》更远。我体认到这点的时候才二十多岁,我问我自己哪个主题墨西哥作家还没触碰过,于是我写下关于墨西哥市的、不按线性时间的合唱小说《最明净的区域》……。

《佩德罗‧巴拉莫》打破19世纪以降墨西哥文学,特别是「革命小说」皮相写实主义的传统,启发后代拉美小说家的创作。鲁佛能用不失幽默的笔触,将底层人民对信仰、灵魂与肉体敬畏、恐惧、欲求生动地描绘出来,正因为这是他亲身经历的变动时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