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东看西专栏:台湾何不选择复兴民族大业?

台湾人的「历史使命」也可以参与复兴民族大业。(中时电子报)

入题前濡笔执思,分享周前我和一位脸友对话

网友: 台湾蕃薯藤蔓往下紥,四百年来忍受外来政权压榨,不是被吓大的,少数人垄断绝对多数资源,受够了。

谢永生:我是排湾族原住民。看来,您是闽南人吧?最先压榨我们的是闽南人。把我们当野兽捕杀,强占土地的是闽南人。你讲得对,我们没有被闽南人吓倒。其实,我不是为难你。我只是想凸显你的思维,十分狭隘,自利。在开发任何一个地方时,都会发生一些遗憾,可是能够跳脱过去,拥抱未来的社会,始终变得更完善。70年来,中华民国政府并没有辜负台湾人的期待。民有、民治、民享都已经做到了。你是闽南人,我是原住民,无论过去如何,现在我们都是台湾人。我希望你也记得包括客家人外省人。住在这里,生在这里,怎能不是台湾人?

清代郁永河在他写的《裨海纪游》中,记载了他在康熙三十六年(1694)的台湾旅游见闻,他在旅途中写下一首诗

蔗田万顷碧萋萋,一望茏葱路欲迷。捆载都来糖廍里,只留蔗叶饷群犀。」

诗描述当时嘉南平原已是蔗田万顷,辽阔到会迷路。由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知道,清朝收复台湾时,台湾的殖民经济已颇具规模。当年(1624 -1662),荷兰人到台湾设立据点种甘蔗急需工人,于是就近从闽南引进劳工(如同现代的外劳),这就是闽南人大量到台湾移民的开始。等到郁永河游台湾时,台湾南部已是「蔗田万顷碧萋萋」了。这是闽南人移民到台湾的尘封往事,也是后来在历史作弄下不停重复的故事。

台湾近400年的开发史,并非单纯新旧移民为求生存而互相倾轧的历史,而是与近代中国抗拒世界列强,民族求生存的大历史息息相关。 自开始台湾的命运就与中国绵密不可分。 遗憾的是,台湾现在讲民主化、主体性或族群融合本质上只是闽南人狭隘的沙文主义,想要将历史的轨迹推回去。他们对历史的解释是,闽南人既然是岛上人口最多,影响力最大,又是最早来的族群,事情应该这么发生,但没这么发生,就迁怒于后来的汉人,要他们回大陆,否认历史的仲裁

其实,在台湾的汉人并不是没有机会成立自己的国家,例如:甲午战争,清朝战败,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当时在台湾的一些爱国志士就成立了台湾民主国。他们无意间成了台湾抗日的第一批壮士。可惜这个「国」只活了5 个月,就被日军消灭了。在台湾的汉人要一直等到日本战败,归还台湾,回归祖国,才有自治的机会。所以历史的发展自有它的逻辑延续性,一点不受个人主观情绪的影响。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时乖运蹇,移民潮由大陆来台的多,回大陆的少。 可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中国采行「改革开放」,台商从一开始就在深圳扮演接生工业现代化角色。从此,台商逐步成为中国大陆各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推手。事实证明,台湾经贸人才在大陆所扮演的角色非常的关键。随着中国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两岸交流合作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目前常住大陆的已超过200万人,为历史仅见)。

但台湾人才的「历史使命」不必只在对岸经济现代化的贡献。近代各国的经验证明,经济发展必需牵动政治与社会的变革,繁荣才会持久,进步才会持续。中国大陆要完成现代化,必然要发展「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体制,国家富强才能扎根民生安乐才会扎实。基于此,台湾民主化的经验,「不能变成了与大陆13亿人民对抗的工具,而不再是我们争取13亿民心的凭借」。我相信台湾长久的繁荣不在于只是满足小确幸,而在于透过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参与复兴民族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