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乡村振兴论坛 专家聚焦「从村民着手」

▲两岸乡村振兴论坛厦门文博会举行。(图/记者蔡绍坚摄)

记者蔡绍坚/厦门报导

海峡两岸乡村振兴论坛2日在厦门文博会举行,两岸专家在论坛上分享了许多实际案例,也检讨在乡村振兴过程产生问题。《乡愁经济学堂社长台大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博士德福表示,大陆环境空间改造的速度非常快,但在处理人跟资源运用上相对慢很多,「两方面的进度必须一致,计划才有可行性,否则工程完成了,人的部分跟不上,就停在那,慢慢往下掉。」

九七华夏乡村文旅总经理洪金聪以「谁的乡村,什么样的乡村振兴?」为主题演讲,他表示,福建省建厅先前曾公布一批美丽乡村的负面案例,展示的是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之后,非常主动想要发展乡村时,恰恰在这个过程中建设了很多回不去的故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跟自发建设的一样,往往是方法不当或者是有些工作失误,或者很着急想建成,出现很多破坏性建设或建设性破坏。」

▼《乡愁经济学堂》社长林德福。

洪金聪指出,乡村振兴有一个重要的内涵,是建立一个村里人面对城里人的文化自信,这个自信来源于多个方面,来源于经济、生活富裕等各个方面,「所以这个时候需要一个城乡共荣共生的乡村,第一部分就是关于『谁的乡村』,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城乡共荣共生的乡村。」

洪金聪提到,他们一直倡导团队进入乡村里进行,陪伴式的发动村民主体性,从「要我做」转变成「我要做」,「这里面很多工作并不是特别宏大,一定要是什么大手笔,而是要从很小的一些事情中做就可以了。」

洪金聪指出,乡村振兴越到现在的阶段,越有跟城市结合的需要,「什么样的乡村振兴,我们的答案就是城乡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充分的发挥,城乡互联互通,是可运营的乡村振兴。」

洪金聪说,以他们团队的角度,乡村建设是产业重点,不是旅游,「我们在过程中会倡导乡村的运营,希望运营通过轻资产,通过在这个过程中在乡村振兴做一些增值。」

《乡愁经济学堂》社长林德福分享了他在广东韶关的一项乡村振兴计划,他指出,做农村不能只关注农村,必须从「城乡」来思考,不理解城市城市,就很难了解农村,「根据六普人口数据资料,过去20几年来,人都往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跑,广州在2000年时有1000万人,到了2016年上升到1400万人,深圳也从700万人升至1200万人,简单的说,就是年轻劳力都往城市去了。」

林德福表示,会形成这样的趋势,原因非常复杂,但有两个重要原因,一个是教育资源、一个是医疗,这两个因素若不能改变,城乡不对等的结构很难翻转,全世界都是如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只会越来越弱。」

林德福提到,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得把城市的人、资源引回来,但只把资源跟人引回来也还不够,「广州有一个乡贤事业有成回乡,给每一户村民盖了一栋别墅,可是反而产生新的问题,村民开始想,为什么你家比我家大,为什么你家位置比较好,关心的是资源分配公平。」

林德福表示,除了把资源引进来,更重要的是农村自己这些人,只有在地人越有可独立自主的人格,才越能有与他人合作的基础,「这方面,我们叫外联内造尝试让农村有自己发展的可能,又可以将资源引回来。」

林德福还说,大陆在做环境,做空间改造,做建设的能力远远超过了台湾,但是处理人跟资源的运用上,相对较慢,「简单说,就是两条腿,一条腿跑得太快,另外一条腿长不出来,所以走起来就一跛一跛的。」

林德福指出,环境空间的改造应该缓一点,人和资源,也就是外联内造的工作应该尝试快一点,「如果让两条腿稍微均匀一点,乡村振兴才比较可行,否则会面临一个状况,假如同一件事要做五年,工程建设一年、两年就做完了,但是后面跟不上,结果那个东西就停在那,慢慢往下掉,人在三年内又跟不上。如果两条腿慢慢走五年,走得虽然没有像原来那么好,但是走得比较稳,而未来再五年就更有机会。」

林德福提到,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最关键的还是目前留在乡村的这批人,「如果不能启动他们爱自己的农村,愿意留在这个农村,连他们都不在意的时候,要怎么吸引外面的人?」

林德福强调,第一步是要在地村民还愿意留在农村,愿意关心爱护自己的农村,「大家可能会想,现在的村民素质不够,但是我自己的经验是这样的,其实是我们给他们的机会不够。农村不是不愿意,只是当他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他觉得没有未来,当然会走,如果让他找到一点可能,找到一点希望,相信当地的村民有足够的能力和条件创造自己的机会。启动在地原有的村民,自己关心自己,才能让外联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