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咪宝贝/两岁孩子爱唱反调怎么教?
对学龄前孩子的成长而言,是稳定期与不稳定期交替出现的状态,资深心理师何采谕表示,此情形称为「成长的交织」。通常在两岁、三岁、四岁等整岁,属于稳定期,而两岁半、三岁半、四岁半等则属于不稳定期。不过,也会依每位孩子的发展而有些微差异。
两岁后,小天使变小霸王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发展任何一个良好的稳定期之前,都需要先突破稳定。所谓「突破」,即是进入不稳定,其次才能达到比较高层次、较成熟的稳定期,因此,两岁的孩子属于比较稳定、平静的状态;进入两岁半后,则变得很有自己想法、令人较头痛的阶段。
两岁多的孩子常被称为「小霸王」,主要是这时期孩子常会用夸大的行为来宣泄自己的情绪,甚至有时为了一点小事大发雷霆,容易出现霸道、意见多、爱唱反调等情况。像是在公园,经常上演着幼儿园年纪的孩子坚持玩某项游乐设施,妈妈却不让他玩,双方僵持不下的情况。或孩子为了坚持做某件事而发脾气,让妈妈生气说:「不要玩了,我们回家。」此时,孩子开始闹起情绪,边哭边喊「不要」,母子又陷入僵局。另外,两岁多孩子经常爱问「为什么?」,有时是起于好奇,不见得真的想知道原因,例如:妈妈叫孩子吃饭,他问「为什么?」此举有时会惹恼大人,大人认为叫你吃饭,为什么还有问题。
对于两岁孩子心理正在历经的变化,何采谕心理师指出:「两岁儿对于人际互动开始感兴趣,喜欢和其他孩子相处。」不过,这时期的社会行为特征是「平行游戏」,亦即在团体中虽有不同的孩子聚在一起,但多半各玩各的,彼此之间较没有互动。到了两岁半,孩子开始与同侪有较多的实质接触,例如:玩具交换,但在这阶段的孩子并非采取合作的行为,多是以「宣示所有权」为主,例如:「这是我的玩具,我要玩。」直接拿走玩具,因而与同侪出现一些肢体上冲突;或是还讲不清楚的口语冲突,也让父母必须介入处理孩子的情绪。基本上,此阶段的孩子开始「思考」,但仍以「自我中心」为主,甚至有些孩子会有自己的规则,让父母觉得孩子讲不听,例如:请孩子坐好,他却跑来跑去。
孩子在一岁时,多半能力不足又缺乏表达需求的基本语言能力;进入两岁,孩子的语言大量发展,可简单用语言表达需求,加上自己能做到的事变多,令爸妈觉得与孩子相处似乎较为轻松,孩子的温和友善表现也会变得较多。
然而,到了两岁半,孩子的自主权又更多,何采谕心理师说:「孩子开始要求『一致』、『规矩』的状况变多,他有想法也依自己想做的为主,希望大人能按照他的要求进行。」甚至有些孩子觉得自己长大,不是被爸妈抱在怀里的小宝宝,希望能够做出一些表现。这阶段孩子明显喜欢表达「我不要」,有时是为了反抗而反抗,因为他想要掌控,当大人要求孩子做某件事,他偏不要这么做。何采谕心理师建议,大人在给孩子言语或指令时,尽量让他没有选择「不要」的机会。因此,不妨在语言上做一些修饰,像是给孩子「选择题」而不是「是非题」,让孩子没有机会选择「不要」。
优雅教养难缠的两岁儿当家中两岁的幼儿动不动就发脾气,或发生要求孩子往东,他却偏往西的情况,父母在教养上应坚持哪些原则,共同陪伴孩子成长?
接纳孩子的不稳定性孩子在两岁前期与两岁中后期呈现出的状态大不同,从可人的小天使变成事事讲不通的小恶魔。然而,这是成长发展过程的必经阶段,将持续到五、六岁过后。每半年会看到孩子不一样的变化,前半年觉得孩子的表现良好,后半年则是令父母气到快抓狂,因此,首先家长必须接纳孩子的不稳定状态。
建立一致的教养原则两岁的孩子正处于建立生活规范的阶段,建议父母与长辈们要有一致的教养原则,孩子较能遵守,对行为规范的建立也会容易许多。例如:爸妈要求孩子坐在椅子上吃饭,但爷爷、奶奶觉得没关系,认为吃饭走来走去有助消化,或不需要自己吃而让大人喂食。当家人之间的教养原则不一致时,容易让孩子养成钻漏洞的习惯,变得喜欢去爷爷、奶奶家,因为可以不用自己吃饭,也让家长在建立孩子的行为规范时感到困扰。因此,长辈或同住的家人应有一致的标准与原则,孩子练习的机会则比较多。
赞美孩子的好表现当孩子出现良好的行为表现时,请不吝于立即给予赞美与鼓励,例如:「哇!你可以帮忙拿东西,你好棒!」、「咦?你会自己穿鞋,你好厉害!」等具体赞美。孩子受到鼓励的同时,知道这是家长期待的好行为,会在赞美的增强下持续出现行为,亦为建立优良行为的好方法。
给宝宝一定的自主权两岁儿的自主权观念逐渐发展,开始产生自己的想法,也因此「我会……」或「我要……」等经常挂在嘴边。此时,不妨让孩子有一些选择权,但这选择权不要以「YES」或「NO」的是非题询问,而是让他有不同选项来抉择。像是天气变冷,希望孩子穿外套,如果直接问他:「要不要穿外套?」孩子可能会直接回答:「不要」。此时可以换个方式问:「你要红色的外套,还是蓝色的外套?」何采谕心理师指出:「有研究指出,孩子通常会选择后者的答案,因此,询问孩子时,父母可将对孩子的要求放在后面。」其实无论面对什么问题,当孩子可以「做选择」,他会感受到自己的掌控权而觉得欣喜。
增加户外活动与经验同侪互动也是孩子需要逐渐建立的经验,不过,由于两岁孩子与同侪的互动多为平行游戏,虽与人在同一个空间里,但互动机会不多。孩子到两岁半左右,才会出现较多的实质互动。因此,爸妈不妨带孩子到附近的公园、图书馆或教会等有孩子聚集场所,促进孩子的人际交流。
虽然刚开始可能会觉得挫折,为什么孩子不跟别人一起玩?或是明明一群小孩玩得很开心,但为什么自家孩子觉得好玩或好笑的时候,会跑来向爸妈分享,而不是与同侪分享?其实这阶段的孩子与大人互动的兴趣,明显高于对小孩,不过,这只是发展过程,还是多制造孩子与同侪相处的机会,让他们彼此感到熟悉。
规律改变要事先预告两岁孩子对于时间或某些事情的顺序,有着自己的规律,例如:爸爸接孩子放学时,若今天走与以往不同的路,孩子可能会提醒「走错路」或「爸爸,怎么跟上次不一样」……甚至有些孩子会坚持走原路,或按照原来的规矩才行。因此,要做一些路线或规律上的改变,可以事先告诉孩子,「我们今天要走不一样的路去探险喔!」或他平常放学后,回到家先洗澡、吃晚餐、玩玩具、上床睡觉,如果今天有亲友来访,事先告知孩子:「等一下阿姨要过来,晚上我们会一起到外面吃饭。」让孩子知道生活会出现一些改变,预先有心理准备。
给予具体明确的指令在给予孩子指令时,需以简单、具体、明确且使用正向的肯定语句做描述,何采谕心理师解释:「这阶段孩子的词汇仍在发展,对于指令的记忆会比较微弱,若父母要求孩子做的事情有很多项,就请一个一个给予指令。」例如:回到家后先放书包、脱袜子、洗手、准备吃饭,这样孩子较能记得住,也可遵照指示完成任务,不要一长串对孩子说:「鞋子放好后,把袜子脱掉放在洗衣篮,再把手洗一洗来吃饭。」对他来说,指令太长反而记不住。
7妙招聪明应付难缠儿孩子的行为表现是成长的历程,虽然有些状况在稳定与不稳定间交替出现,然而,父母应能接纳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所表现的行为状态,何采谕心理师说:「也许这些状态会引发父母的情绪,但父母也应学习调整情绪,毕竟自身的处理态度有时也会造成孩子不合作、反抗的因素,适度的让步或有弹性的调整,会让亲子关系更融洽、更亲密。」
不过,有时当孩子在闹情绪时,大人无论怎么说、怎么哄,孩子仍不为所动的哭闹不休,让许多爸妈感到头痛,对眼前的小恶魔一点办法都没有。何采谕心理师提出以下几个好方法,爸比妈咪不妨试试看!
1 父母先稳定自身情绪无论哪个年纪的孩子,当他的情绪或行为不佳时,父母应先稳住自己的情绪,别随之起舞。尤其遇到爱唱反调、爱宣示主权的两岁儿,在讲不通的时候确实让大人感到挫折,不过,若父母能理解这是孩子发展的必经过程,就不易随之恼怒。
2 事先与孩子约法三章观察孩子在什么情境或面对哪些人事物容易引发情绪,并在事前与他约法三章。例如:进到大卖场前,先与孩子讲好规则,包括只能用小眼睛看东西、帮忙爸妈拿东西当小帮手、讲话轻声细语等,当孩子都有做到时,爸妈也别忘记给予称赞。
3 适度转移孩子注意力因为不顺孩子的意,让他闹起脾气来时,可借由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或用其他话题来吸引他,让他暂时忘掉正在生气的事件。不过,孩子冷静下来或成功转移注意力后,事后仍须找时间与孩子讨论当下的状况,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可被接受,哪些行为需要调整。
4 避免让孩子讨价还价尽量避免使用「以后」的字眼,当下的问题就立即解决,孩子较能理解现在的情境中,应遵守的原则与该表现的态度,也建立他对行为的基模,亦避免孩子养成讨价还价的习惯。例如:吃完饭才能吃甜点,可是孩子的饭还没吃完就吵着要吃点心,此时父母应避免出现类似做法:「这次让你先吃点心,以后(下次)把饭吃完才能吃点心。」如此一来,孩子觉得有讨价还价的空间,难以学会正确的用餐习惯。
5 带到角落隔离处理在家中可找一个小角落,专门处理孩子问题的地方,当孩子的行为出现状况时,带到这个比较没人注意的角落,待他冷静后再来讨论问题,以顾全孩子的面子。如果在公共场所处理孩子的问题,何采谕心理师建议,爸妈在进入该场所前,先观察也许可以执行的地方,除了避免外人的眼光外,也能让孩子在不被外在刺激干扰的状况下稍加冷静,像是百货公司的楼梯间或公园旁的小径等。
6 寻求安全感的慰藉物当孩子的情绪不稳时,有时会寻找一些让他有安全感的慰藉物,例如:娃娃、玩偶、毛毯或一些喜爱小东西等,父母不妨让他抱着这些物品,帮助孩子较快稳定与冷静。
7 运用有效的口头指令如之前所提,给孩子的指令尽量简单、具体、明确,并使用正向的句子,像是「我们一起来收玩具」,让孩子知道爸妈对他的活动是感兴趣,或可以陪伴在他身边。此外,也鼓励孩子尽量以口语表达的方式来沟通,而不是单纯的情绪宣泄,例如:孩子因为别人抢他的玩具而哭哭啼啼,大人可以对他说:「你边哭边说,妈妈听不清楚,你先擦干眼泪,慢慢说。」借此鼓励孩子沟通。
另外,孩子因为想要有自主权,可能会做一些大人不允许的事,或当下情境不适合的事,与其叫孩子不要做,不如告诉他「什么时候才可以做」或「怎么样做会比较好」,如此孩子也会有较明确的概念。例如:坐公车时孩子想脱掉鞋子,此时,大人可以对孩子说:「我们回家才脱鞋鞋,你看,大家都有穿着鞋鞋哟。」
采访撰文/魏婕綝咨询/资深心理师何采谕模特儿/俏丽妈咪婉汝、活泼弟弟睿骐摄影/UNICO
何采谕学历:政治大学心理学系、高雄医学大学行为科学研究所临床心理学组现职:执业于台南市之临床心理师、儿童绘本作家、《亲子天下杂志》「请问教养专家」驻站临床心理师、《全国儿童乐园》月刊咨询专家
*更多内容请参考:【妈咪宝贝】2015年12月号。http://www.mababy.com/newkm/*【妈咪宝贝】官方网站。http://ww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