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来比较快」的连锁店 大学眼科净利三年翻1.5倍

大学创办人林丕容(左起)与妻子欧淑芳花10年整顿连锁制度,打造眼科眼镜行复合店型,拿下过半近视雷射矫正市场。(摄影者陈宗怡)

2020年,突如其来的病毒让许多企业放慢脚步,为此所苦,但有间企业却正享受「慢慢来,比较快」的果实。

大学光,是台湾最大、也是唯一的上市柜连锁眼科,不过,这个已经成立26年的集团,近3年不仅营收成长逾3成,税后净利更翻了约1.5倍,为什么一间老公司能突然扶摇直上?

曾靠快扩张策略

小镇医师,变身上亿总裁

该公司近几年窜升,固然和人们3C设备不离手,各种眼疾增加,以及一台眼科先进机台费用动辄上亿,市场大者恒大有关。但近3年跃进式成长,其实是10年沉潜所换来。

大学光创办人林丕容在90年代末,靠着当时少有的诊所连锁加盟模式,从一位小镇医师变成年收破亿的集团总裁。

大学光提供场地、装潢仪器以及行政护理人员职前训练等,让专业医师几乎「提着一卡皮箱就能当老板」。

「我们以前只会看病,怎么买仪器、砍价、做行政流程都不会,刚开业前2年大概都赔钱,等到第3、4年开始赚,新技术又出来了。」中国医药大学新竹附设医院眼科主任陈莹山分析,该加盟模式提供医师减低开业成本等诱因。

创眼科结合眼镜行

5年关8成店,决心整顿

成功得早,但过去10年,林丕容却重摔了两跤。第一跤,摔在自己的企图心

2008年,他为了度过金融海啸,快速购并近70间眼镜店,希望提升成长动能。

不料,这些眼镜店无法跟市场既有业者做出差异化,5年内,收掉8成店面,惨赔5亿元,几乎等同该公司2009年全年营收。「那时候是大失败!当我还无法做出有优势的眼镜店,去做这事(购并)很有伤害,」林丕容反省

惨摔后,他花了5年时间整顿。首先,是解决医师跟验光人员间的矛盾。「对验光师来讲,(近视)100度就要配眼镜,但医师会认为可以先点散瞳剂,(治疗后)有机会可以没有度数,」林丕容举例

林丕容为此引领光学部门转型,不再只是卖眼镜,而是「视力解决部门」,从配镜到提供高难度、与医疗结合的解决方案。

「病人点散瞳剂(治疗后),不须买一般镜片,但他需要保护变色镜片,你为什么不提供给他呢?」林丕容举例,整合不代表没生意可做,反而促使光学部门提供附加价值更高、与市场差异化更明显的医学配镜。如今该部门贡献集团3成营收。

林丕容另一跤,则是因一个意外而起。

2012年,国内最早进行近视雷射手术名医瑞芳,突然宣布封刀,掀起大众对视力矫正手术的质疑。这让主推视力矫正手术的大学光,该手术业绩重挫近4成,直到去年才恢复至2011年的水准;同时间又有购并失败的压力,让他决定放慢连锁布局。

这是为什么大学光成立10年,就有14家诊所,但过去16年却只增加8家,进度放慢。

根治「有连,没有锁」

教程考核,还给研究资源

大学光总经理卢政宏坦言,「有连但没有锁」是很多医疗连锁的通病,虽挂着同招牌,内部管理却各自为政,无法达到规模经济效果,且医疗行为难以标准化,过往大学光也有类似问题。

为了让医护人员技术标准化,他们拍摄各项手术教学影片,上传至教学平台,并设立导师制、委员会考核医师手术。「我们甚至知道他看影片停在几分几秒,」卢政宏表示,即便是资深医师要站上用最先进技术的白内障手术台,平均要培训半年至一年。

而过往,医界文化是在诊所能赚饱荷包,但在大医院才有机会做学术研究。为留住王牌医师、且利于揽才,他们提供资源,让诊所医师做研究,培养他们成为业内意见领袖。

林丕容透露,该集团投入约5%人事预算于研究团队,提供经费、研究员,支持医师研究,在医师获得成就感,同时也能反馈最新医学趋势、并达到对外宣传的效果。

软硬体上,大学光也建置各项数位化管理系统,同步各诊所行政管理、机台维修等疑难杂症,至今,已订立上千项加盟SOP,方便未来快速复制、展店。内部整顿的成果也显示在获利上,该公司去年营业利益率逾17%,比前几年高了6至8个百分点。

「前面花的(时间)久,后面也活得久,」星和医美集团执行长林信一分析,医疗连锁体系确实须长时间打底,他认为,该公司已有规模优势,很难被他人超越,将来挑战是管理能力能不能跟上扩张速度,「(未来)敌人是自己内部。」

「科技可能断代、跳跃式的成长,但连锁就是每天滴水穿石的改善。」林丕容表示,大学光近3年看似飞速成长,其实,都是10年蛰伏的成果。

接下来,林丕容要开始踩油门,预计5年内两岸展店50家,店数翻倍。过去10年打的地基是否够稳固,市场,将是最真实的考验。

商业周刊 17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