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与政治的关系不是数学
(图/本报系资料照片)
为了避免电视新闻「偏食」而致候选人报导的比重不一,甚至违反《选罢法》规定,NCC均以委外统计各新闻台播送选举新闻的情形来判定,而最常用的测量指标便是秒数。以今年1月总统大选时的统计为例,年代报导特定候选人最多,达41326秒,接下来依序是壹电视40076秒、东森38701秒、中天37691秒,以及寰宇二台37456秒。不过笔者必须指出,这种「秤斤注两」看似客观的量化比较,其实并不适合套用在电视新闻实务上。
笔者现为某电视台自律咨询委员会成员,为符合「社会公器」期许,该台戒慎恐惧地制定「公平原则」,要求每位候选人在选举新闻出现的总秒数都一样。以今年大选为例,就是蔡英文、韩国瑜、宋楚瑜须各占1/3。不过选将终究有大咖、小咖之分,若硬要露出秒数相同,那只是假公平罢了。更何况秒数多寡并不能代表什么,重点仍在于报导内容(正面、中立、负面)。一台秒数多但持平,另一台秒数少却褒(或贬)得厉害,何者较有影响力?
以2014年台北市长选举电视新闻监看数据为例,连胜文总秒数虽多于柯文哲,但负面报导比率高出不少,因此报愈多,就愈黑。可惜NCC观测报告并未进一步分析各台新闻内容,能解释的就很有限。
此外,有些候选人就是容易获得媒体青睐,可归诸于文宣策略得法,例如善于包装个人特质(特战型男吴怡农、人气美女赖品妤)、造势活动富有创意(铁门夹手陈玉珍、素人歌喉高佳瑜)等,新闻价值自然提高。如果一味强求平等露出,岂不是变相惩罚具先天条件或有后天点子的候选人?
最后,回到所谓的「公共利益」。这个公共概念,在数位时代并非「泛泛大众」(mass),而是「特定分众」(demass)。public本来就有区隔概念,因此英粉、韩粉、柯粉,甚至其他粉,只要达到一定规模即可视为公众,他们总有权收视自己喜欢的新闻内容吧?这也是「媒体近用权」的一种实践,岂可剥夺。
在当年类比讯号时代,台视、中视、华视这些无线电视频道确实是大众媒体没错,必须照顾在台湾的每一位观众。但现在的卫星、有线电视频道,其讯号发送与缆线铺设的相关成本均由业者负担,并未使用无线电波频谱,而收视户亦须付费订阅,依照经济学教科书的分类属于「集团财货」(club goods,或译为俱乐部财),虽有部分公共性质,但绝非公共财(public goods)。
况且现在的数位频道选择已多达数百个频道,各拥收视族群,因此新闻台能够扮演好同温层,让阅听人相聚取暖,就算符合公共利益了,自无「天下为公」之必要。
准此,NCC如硬要指导三立多播韩国瑜新闻、中天强化蔡英文报导,岂非折磨各自的英粉和韩粉?场域就算转移到平面媒体也一样,大家会希望看到《自由时报》刊登力挺「九二共识」的社论,或是《中国时报》出现声援「一边一国」的投书吗?如果真有,岂非给读者难堪,也让报社下不了台。
日前中天新闻台换照案进行听证会,有某鉴定人指责韩国瑜报导占了该台去年3月政治新闻秒数的88%,这比率当然偏高。该台为了满足韩粉,自须承担「韩天台」的揶揄;如此作法是否允当,自可受公评。不过,他台对韩国瑜的报导如果秒数没那么多,但全是「黑韩」的,那表现就算良好吗?其实一样可议!
媒体与政治的关系向来不是用数学计算的!公广集团属于全民,公视、华视等频道当然要以最高标准的「公共性」来检验,这没得商量。但NCC如果仍以类比时代的思维来规管数位时代的民营广电事业,这种家父长的角色自然辛苦,也不讨喜。制式的新闻秒数比较只是「齐头式平等」,理应扬弃;该追求的反而是「立足点平等」。
也就是回归新闻价值,只要成为民调领先群的主要候选人,在各台的新闻就有露出机会,基本上能做到「对手有、我也有」,不用担心被封杀或被抹黑,但也不强求秒数一致,这就够了。
至于其他的,就放手交给掌握遥控器的观众吧!(作者为文化大学新媒体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