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团队证实台湾新纪录种 梭形附头虱首例

▲国立台南大生物科技学系铭志副教授,与日本专家斋藤畅宏下村通誉博士合作,鉴定宜兰龟山岛海域出现「梭形头虱」。(图/南大提供)

记者林悦南市报导

宜兰龟山岛海底地型丰富,除了黑潮流经之外,海底火山温泉等孕育当地独特的生态系统及特有生物,国立台南大学生物科技学系黄铭志副教授,与日本专家斋藤畅宏、下村通誉博士合作,鉴定该海域出现梭形附头虱,此种类不但为台湾纪录种,也是首次在台湾海域发现附头虱属生物。

梭形附头虱(Holophryxus fusiformis)由日本动物学家椎野季雄在1937年首次在日本骏河湾蒲原发现寄生于赤樱虾后,历经80年再次在台湾宜兰龟山岛近海樱花身上被发现,这次发现也是世界上第2次文献纪录。

10年前宜兰樱花虾业者就发现,龟山岛近海捕获之樱花虾头胸甲常有黄色状物附着,许多渔民认为是樱花虾的卵,由于大小和颜色相近玉米,常被当地人称呼为「玉米粒」。

这种寄生虫附着常造成业者之困扰与樱花虾价值的下降,但一直无法确认该物种为何,这消息引起了南大黄铭志副教授探究兴趣,于是在106年5月采集样本后经仔细比对初步判定为梭形附头虱。为求慎重带着样本到日本与专家共同鉴定,经过长达1年研究后,团队确认特征与椎野季雄在1937年发现种类相同。这项成果由南大黄副教授为首的团队,发表于甲壳类研究国际期刊(Crustacean Research)。

黄副教授指出,寄生虫的大发生,可能造成翌年樱花虾族群数量大量减少,卵或幼虫可能经黑潮由宜兰龟山岛海域流入骏河湾。去年宜兰樱花虾有近1%的感染率可能是一次大发生,造成107年宜兰和骏河湾樱花虾捕获量减少,这次新纪录种的发表,是台湾首次附头虱属生物之纪录,以樱花虾为宿主也是世界首次重要发现,建议台湾与日本合作建立海洋监视系统,以进一步追踪研究梭形附头虱与樱花虾共生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