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皇家年俗吃「福肉」 「纯洁黑猪」却非常难下咽!

▲有名的「白肉血肠」便是来自于清初的「吃福肉」。(图/翻摄自满族语言文化网)

大陆中心综合报导

沈阳故宫清宁宫清太宗皇太极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居住的「中宫」,也是清初皇家举行萨满教祭祀的仪式场所。每年的大年初一时,皇帝、皇后及所有贝勒大臣会齐聚在此祭天、祭地、祭祖先;近日,则有大陆专家揭示当时杀猪献祭「吃福肉」的皇家年俗。

据「新华社」报导,进入清宁宫最先看到是两口直径1公尺多的大铁锅,比起现在北方农村用的柴火锅要深一些,而这两口大锅是用来煮祭祀用的福肉;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李理表示,「所谓『福肉』要选全黑色的猪,在祭祀仪式后切成大块,接着放到这两口大锅里用清水煮熟后,分给族人、大臣及侍卫等人,代表着把上天赐予人的福分均分给大家。」

此外,当时每个满族贵族腰间都挂有解食刀,分到福肉后会围坐在清宁宫西侧的万字炕上,直接切开福肉食用,谁能吃到最大的一块,就代表他今年的福气会最好。

清人笔记记载,受邀在皇帝的寝宫吃福肉虽然是无比的荣誉,但其实是个苦差事。由于福肉是用来敬天神的,因此要非常纯洁、干净,也不能放任何佐料,而又肥又腻的猪肉不沾盐和其他的佐料,其实是难以下咽的;沈阳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韩春燕介绍,「据记载,有些大臣会偷偷把小包盐藏袖子中,吃福肉的时候便偷偷沾一下。」

清朝将首都迁到北京后,皇帝只要东巡盛京时仍旧会依循祖制举行隆重祭祀活动;而北京故宫里的坤宁宫是按照清宁宫仿建的,皇家萨满教的祭祀活动都在坤宁宫里举行。如今,吃福肉的习俗早已从皇家流向民间并不断演化,人们熟知的「白肉血肠」就是来源于此。

掌握即时讯息免费下载新闻云APP iOS:https://goo.gl/qXZojaAndroid:https://goo.gl/MRNy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