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像在家一样!30年的坚持 不一样的教育路

生活中心/综合报导

教育吹响多元发展口号,许多人将成绩导向,转向了技职学程;走进技职体系,就能找到多元发展的目标,不过仍难以跳脱证照取向,或未来工作考量,很多人依旧把补习班当作成绩提升的地方。位于文山区的青海文理,30年来以多元发展的教育理念,成为学生家长翻转教育观念的第一接触。

郭子乾很重视儿子的教育。(图/青海文理提供)

艺人郭子乾因为认同青海教育理念,把小学二年级的独生子送到青海,学习了课业英语游泳、音乐、美术等多元才艺,一直到现在华冈艺校二年级,仍然每周搭乘将近2小时的车程阳明山上来到青海持续学习钢琴,俨然成为自己的第二个家。郭子乾表示,青海用很轻松的方式教学,而不是执意教他们要怎么背或怎么考高分,每年定期举办活动,都是以培养学子兴趣以及多元为出发点,郭子乾:「我很开心儿子跟我一样喜欢表演,但我一直教育他,当艺人是万中选一,以兴趣为重去享受你喜欢做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谈到品德生活教育,郭子乾也分享今年春节旅游,一行20多人,玩乐中有些家长就会过来跟他说:「你小朋友很有礼貌,看人都笑笑的」,当时他心理面就很安慰,因为人家不必要主动来称赞小朋友很有礼貌.一定是他们感受到,小朋友在待人处事上.或者跟人接触中,表现出跟一般的小朋友不一样的地方,才会主动说「他很有礼貌」。

民国70年代,在升学主义浓厚的氛围下,教育即是要求分数、考上联考。青海创办人陈主任及吴主任,希望孩子可以在快乐的情境下学习,就以中国之长江、黄河发源地「青海」作为学习园地名称,相较学业分数,提倡以人格品德为重,培养学生学习文化涵养的富足。陈主任表示,如果小孩子读了很多书,但却一点文化气息都没有那是绝对不行的,走进青海,一种古朴书卷气息席卷而来,不论是青海书坊陈设教室墙上字画以及各种节庆的布置等等,在在看出青海真的很不一样。

外语老师协助孩子更快学习语言。(图/青海文理提供)

就像在自己家一样,让孩子在很温馨自在的环境,自然而然吸收课业、学习才艺及磨练品德。回想过去刚创办学园时,吴主任表示,当时台湾正走向工商服务的社会时代,孩子都需要有人照顾,所以把青海建构成像一个家的样子,让孩子来到这上课就像回到家的感觉,教导小朋友规矩、礼貌以及生活态度,在这方面,爸爸妈妈觉得对他们的帮助很大,甚至现在也看到许多青海学生第二代,也就是创办人的徒孙们也在这就读,这样的世代传承也是相当特别有意义的。

每个孩子的资质都不一样,主流教育总会用同样的标准去看待孩子,不论成绩、比赛名次等;陈主任提到,教育是一种等待,不是速成,青海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发挥自己的资质,不一定要去追求高分,除了课业上的东西,让孩子从生活的层面去学习,「琴棋书画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一直是他们要求的多元教育理念,希望孩子在生活学习上都是「有感的」,而这些学习也都能终生受用。吴主任也补充,一般家长他们把小孩子送来补习班,第一个想法是「成绩要变好」,但除了学业外,也希望孩子在学习的态度上,或者是自我全方位的认知上有进一步的提升,因此常常去帮学生发掘他的兴趣,有时也要花一点时间跟家长沟通,小朋友如果在这方面有很好的能力跟兴趣,那是不是往这方面去培养他,对孩子来讲,对爸爸妈妈来讲,都是一个正向的途径。

▲创办人30年来带着学生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学理想。(图/青海文理提供)

30年来一直秉持「知书达礼」的教育信念,不只是让小朋友念念书、考考试,面对少子化的时代,青海创办人希望在下一阶段能够以公益方式发起邀请心理教育专家来社区演讲、举办讲座,让学生、家长、老师以及社区邻里都能受益,期许成为推动台湾心灵教育向下扎根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