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黑山羊复育基地,见证全台唯一肉羊复活

在台有300年饲养史的台湾山羊,经畜试复育成功,助理研究员曾楷扉(图中)是关键人物之一。(图/郭涵羚摄)

寻找失落的台湾味,第一站,《alive》采访团队抵达位于垦丁的农委会畜产试验恒春分所。

一群毛色乌黑、体型娇小的山羊,摆着竖立的短尾,成群缓步在屏东大尖山坡上,鬃毛在烈阳下闪烁光泽。一闻生人接近,深邃眼眸立刻捉住远方的骚动,圆弧短耳规律的一甩一甩,看来有些戒备,却又藏不住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牠们是台湾唯一本土肉羊品种—台湾黑山羊。在台历史可追溯至17世纪。半世纪前,牠们还常见于台湾农户,几乎是家家必养的后院牲畜,也是冬天进补的佳品。且由于体型小、生性活泼,乡下孩子的玩伴不只狗,还有这些黑山羊。

但如今,牠们在市场上几近绝迹,是市占率仅约百分之1的稀有肉品

畜产试验所恒春分所助理研究员曾楷扉回顾,70年代后,养羊产业逐渐蓬勃,从家庭副业走向大规模集约饲养。为提高饲养效率,农民大量引进吃得少、长得快的外来品种,如英国努比亚羊、南非波尔山羊等,取代台湾黑山羊或与其配种。

短短10年时间,纯种台湾黑山羊一度濒临消失。曾楷扉说,畜试所意识保种任务的急迫性,民国76年走访全台。在本岛、金门地区保留下60头纯种台湾黑山羊,正式进行繁殖复育。

有关保种工作,学界盛传一则妙喻:「野生动物会因人类过度猎捕而灭绝,但畜产动物反倒因没有人吃牠而消亡。」这也道尽了台湾黑山羊身世。

畜试所估计,复育至今,恒春分所及花莲分所留种的200头台湾黑山羊,再加上私人繁殖,全台总数可能落在2至3千只。

曾楷扉说,民间除了小规模农家偏好饲养台湾黑山羊外,部分地区则是因为宗教信仰,如客家庄有以黑羊祭祀天公的传统,甚至有「赛神羊」习俗,不同于神猪体重,神羊比的是羊角长度。这些「拜拜用黑山羊」也多具有黑毛、短耳的遗传特质。

而台湾黑山羊的消逝,不只代表古早滋味的失落,也可能导致本土基因库的匮乏。

例如,近年极端气候来袭,夏天几乎飙破40度高温,曾楷扉说,外来的大型羊种不适应热带环境,容易出现「热紧迫」,先是吃不下、体重消瘦,接着免疫力下降,「什么病都来了。」

为对抗气候变迁,农民被迫撒钱投资,架高羊舍、增建风扇、遮荫等设备。反观台湾黑山羊,因体型小,抗热耐渴,「还是照样吃喝跑跳、睡觉、生小孩。」

曾楷扉说,物种在一个封闭地区繁衍,经年累月演化,筛选掉不适应的羊群,最后活下来的羊只,基因里即装备强大韧性,「这些DNA就是材料」,是未来育种不可或缺的宝藏,也是畜牧产业创新的秘方。

场景从产地牧场转向餐厅,市场上少见的台湾黑山羊肉,近日悄悄由「黑」转红,陆续登上一流餐馆的餐桌,成为饕客口中的珍馐。

月前,台北RAW主厨江振诚邀徒弟、屏东AKAME主厨彭天恩举行客座餐会。其中一道料理,彭天恩即选用台湾黑山羊,经炭火慢烤,刨上盐肤木烟熏乳酪,蘸上龙眼干小米树豆味噌,鲜咸回甘。

彭天恩说,台湾黑山羊因生长时间长,成本较高,但膻味不显著、肉质鲜甜,不论慢烤、煮汤,都相当合适。

同样将台湾黑山羊端上餐桌的还有位于竹北、三度入榜义大利《红虾评鉴》(Gambero Rosso),且连续两年拿下二虾评价的彼刻义式酒馆。主厨黄庆德回忆,初尝台湾黑山羊肉,「很惊艳,或许是吃牧草的缘故,肉质很甜。」

彼刻义式餐酒馆一到秋冬季节,每月从产地订购一整头黑山羊,当日直送,有缘的饕客除了可吃到炖羊膝、煎羊排,还有台湾罕见的各式羊料理。

例如义大利常见的「炸羊脑」(Cervello fritto in pastella),黄庆德从羊头颅中取出羊脑浸泡冰水,剥去薄膜,切成适口大小,蘸上蛋液、裹上面包粉后油炸。炸羊脑口感有如没了海味的牡蛎,滋味纯净、质地柔嫩,与酥炸脆皮形成对比,「是不爱内脏的顾客,也会爱上的料理。」

另一道萨丁尼亚料理「烤羊内脏」(Trattalia di capretto),黄庆德先将黑山羊内脏切丁,分批加入蔬菜、白酒炖煮,待熟度相当后,将羊杂用猪网油裹成长条状,再捆上羊小肠,烘烤2至3小时后上桌,适合搭配面包食用。

据农委会统计,目前国人吃羊肉,高达93%是进口羊,仅百分之7为国产羊肉。零售羊肉品牌「拾贰月」总经理李维胜估计,台湾黑山羊市占率仅约占百分之1。

但李维胜看好台湾黑山羊潜力,一是其因生长期长,肌肉纤维细,口感耐嚼不柴,风味迷人;二来,台湾黑山羊符合在地性、特殊性及稀有性,最关键的是,能唤起台湾人的味觉记忆。

预计今年底,台湾黑山羊将进军精品肉市场,明年在网路上架销售,打开零售通路。

黄庆德说,不少畜产业者进口外来种在台饲养,常见的难处即是「DNA与台湾气候起冲突」,动物活得辛苦,屠宰后的肉质及油脂滋味,往往不如预期,「原产地风味一定是最好的。」

台湾黑山羊在台重现一丝生机。曾楷扉归因于消费意识抬头,「人们开始追求不一样的风味,更在乎食材产地、来源,以及与土地的连结。」饮食即是生活、亦是文化的认同。

《商业周刊17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