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百年党庆后的两岸和平路(萧旭岑)

图为国父孙中山逝世96周年纪念,国民党主席江启臣(中)率党务主管台北国父纪念馆向孙中山铜像致敬。(本报系资料照片

中共庆祝建党百年,在内战导致两岸隔海分治71年的历史脉络下,无论是中国国民党或是中华民国政府,应该都有着十分复杂的情感。无论如何,站稳从《中华民国宪法》出发的立场,对中共百年历史必然有期许,希能在此基础上,回归和平之路,两岸才会有未来。

对谨守《中华民国宪法》的政党或政府而言,台湾与中共的关系应当视为内战后的分治状态,初衷都是为全中国人民奋斗。虽隔海分治,各有各的宪法及统治当局,但已建立共同政治基础,也有为两岸人民福祉的共同远大目标。既然国父孙中山先生为两岸所共同尊崇,就让我们从三民主义出发思考。

从「民生主义」来看,回顾中共百年历史,尤其最近40年,我们当然必须肯定,中共在14亿人民的民生问题付出相当心力,也取得巨大成就。几个重要措施,包括全面脱贫、建成小康社会、大幅改善人民生活,做到前人所未能。此外,完备基础建设,尤其是铁路交通,也是国父当年「实业计划」的一部分,为民谋利,为国兴利成果斐然。

从「民族主义」来看,中共国力日盛,已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戮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若能进一步实践中国传统王道思想,当更有助于协和万邦,促进世界和平。

但在「民权主义」方面,与国父倡议的「主权在民」,尤其在自由、民主、人权法治这些价值上,仍有差距。中共领导人习近平曾在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呼吁要「加强人权法治保障」,我们对此应有期许,因为这是拉近两岸距离的最佳方案。

最重要的是,我们注意到在中共百年党庆谈话中,习近平释出了两个重要讯息。第一,他重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回归《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九二共识」与「坚持一中原则」并列,代表两者并未画上等号,展现了相当的弹性。简单说,这代表「一中原则」之内,还有「求同存异,各自表述」的空间。

很遗憾,蔡英文政府的陆委会立刻膝反射地回应,声称2300万台湾人民已否定「九二共识」与「一中原则」,这是不折不扣的谎言。台湾民众从未就此议题进行公投,何来否定之说?我国宪法难道不是「一中宪法」吗?更何况蔡英文2015年竞选总统时提出「维持现状」,当时是马英九总统执政,就是有包含「九二共识」的现状,否则蔡英文也不会继承ECFA至今。

第二,习近平虽再次强调统一,但是他把「和平」两个字放回去了。中共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促进和平统一」改为「促进统一」,之后包括全国政协主席汪洋等,提到「统一」都不加上「和平」,这样新的表述方式,引发了诸多「武统」的疑虑。现在习近平加回「和平」二字,不能不说蕴含深意。

依照《中华民国宪法》,统一选项并未排除,但没有时间表,也不能违背宪法总纲(如主权在民)。马前总统曾主张,即使要统一,也要遵守两大原则──「方式要和平,程序要民主」,这是最基本的条件。中共如果使用武力,台湾人民不会接受,是否要统一、如何统一,必须取决两岸人民,尤其是台湾人民是否同意。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曾说,会尊重台湾的社会制度与人民的生活方式。马前总统在第二任就职演说也曾说,台湾实施民主的经验,证明中华民族的土壤并不排斥外来的民主制度。在中共百年党庆之后,习近平与马前总统这两个谈话,格外有意义;两岸只有真正彼此尊重,共兴共荣中华民族,两岸才有和平,也才会有未来。

(作者为马英九基金会执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