纾困之乱》为什么被纾困的,不一定是穷人?
最近看纾困新闻看得很烦,这篇没有想要骂中央或哪个地方,也没有想要帮谁护航或洗地,只是想整理一下自己的理解。
傻傻分不清?振兴 vs 纾困
第一,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政府要做的事情有三件:防疫、纾困、振兴。
防疫:做得很好,不用再啰唆了,而且说不定快要告一段落了。
纾困:是针对那些「受疫情影响」的人给予协助,而不是「帮助穷人」。
振兴:则是在疫情过后,促使经济活动尽速恢复到正常状态的方法。
振兴的时候还没到,政府的方案也还未拍板(之前的酷碰券已经说要重新考虑了),所以先不讲。
但很多人一直把「纾困」与「振兴」混在一起讲,这真的让人很头痛。
还是以之前曾经吵成一团的酷碰券为例,酷碰券是「振兴」政策。酷碰券的设计是,你去店家花4000元,政府帮你打折1000元。这却被批评成「都已经没钱了,还要先花4000元,才能拿到1000元?」这就是很典型的,把「振兴」政策误认成「纾困」的例子。
「振兴」是为了恢复经济活动,所以需要提升消费,所以才会有这种「逼你先花(多一点)钱」的设计,就跟百货公司那种「满千送百」是一样的意思。
如果你是那群觉得自己没有4000元可以花的人,那「振兴经济」的主要责任可能就不在你身上。因此你也不必去计较是「四千折一千」,还是「两万折五千」。
振兴的目标不是「给大家发红包让大家爽」,而是有效率的活络经济。(也就是说,到时候大家出门花钱越不手软,就越是在贡献社会!)
▲ 夫买900万元土地,摆摊妻还申请纾困。(图/翻摄自东森新闻)
纾困 vs 济贫 目的不同
第二,振兴与你无关,那「纾困」可能跟你有关?也不一定。
针对「穷人」的措施,是跟疫情无关、原本就持续在执行的社会安全网的政策。
纾困,是针对「受到疫情影响」的人,他们不一定是穷人。例如空服员或部分颇有名气的餐厅,他们可能原本的个人收入或公司营收都不错,但就是被疫情影响了,直接两三个月没工作、没客人。
纾困政策要做的是,帮助这群人「度过难关」,因为他们在正常的经济环境下,是不需要「救助」的,只要让他们顺利撑过这段期间,他们就可以回到原本的状态。
纾困对象不一定是穷人,穷人不一定是纾困对象。两者是独立的概念。
纾困政策跟你是否有关,还是要看你是否是「受疫情影响」的人。
▲ 立委苏震清反映政府纾困补助的标准不一,要求卫福部订出一套明确作业标准 。(图/记者陈昆福翻摄)
第三,政府要怎么找「穷人」跟「纾困对象」?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能够掌握到多少人的实际收入?最直观的是,用社会保险或报税纪录来看。
例如劳保,就直接与你的公司(所属产业)与薪资相关,所以透过社会保险去找人,是很理所当然的方式。但是,有一大堆人没有加入社会保险,或是投保的方式也与他实际的工作状态脱钩。那这还能要政府怎么样呢?
若是用报税纪录,一方面仍然会有逃漏税等等的问题,这(短期)无解。另一方面,则是如果要用来找「需要纾困」的人,那肯定找不到。
因为以此时此刻大家正在报的税,是2019年(108年)的,这些无论是收入或资产,基本上跟新冠肺炎没关系,所以不可能用这来证明你是或不是「受疫情影响」的人。
也正是因为要准确描述「受疫情影响」的情况,例如针对企业的纾困贷款,适用条件才会包含像是「109年1月起任连续2个月之月平均或任1个月之营业额,较108年下半年之月平均,营业额减少达15%」,这种如此拗口的定义。
至于像是航空业、运输业、观光业等等,这些明显受到疫情影响的产业别,就是另外专门处理。
纾困贷款目的是「借钱」非「送钱」
第四,纾困政策的基本逻辑就是「撑『过去』」。
政府准备了1兆500亿,但其中7000亿其实是「贷款」,不是「发」给大家,而是「借」。
但这不是说政府很抠,而是如前面说的,纾困的用意是让那群原本可以正常生活的人,「撑过」这段疫情,然后再恢复原本的正常生活。所以有一定数量的企业与个人,是只需要「借钱」度过难关,而不是需要政府「送钱」的。
这些纾困贷款,多数是先针对企业放贷。因为只要多数企业可以撑下去,不要关门,即使薪水打折但员工不会失业,那只要经济活动尽快恢复,大家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在这种路径中,除了企业老板,里面的员工同样会直接被纾困。
除了透过企业去触及劳工,政府还有一个路径是透过「职业工会」,所以这次也有针对这类族群的纾困方案。
所以较麻烦的就是另外一大群,无法透过这些方法接触到的人。
▲ 政府期望透过急难救助系统,找出需要纾困的民众。图为台中市纾困金摊位。(图/台中市政府提供)
第五,就是那群比较麻烦的人。
如果你的工作型态比较「单纯」,那就可以从你公司的营收减少比例、你公司所属的产业、你的劳保投保纪录......等等,知道你是否符合「纾困对象」的定义。
但在这个雷达以外,还有那么一大群人「不知道自己是否符合纾困标准」,或是「认为自己需要纾困但却不在政府的纾困范围」。
从过程看,政府是想用卫福部原有的急难救助系统,去「概括」上述这一群纾困雷达无法侦测到的对象。但原本的急难救助主要是给中、低收入户的,而中、低收入户是有明确定义的,与各县市的「最低生活费」有关。
但在舆论压力下(为什么他有我没有?!),标准再度放宽,有超乎想像的人数都想去「测试」自己是否符合标准。然后,就爆炸了。
▲ 劳工纾困贷款示意图。(图/资料照)
对民众而言,当然会觉得这一大堆的标准、条件,实在复杂到靠北。
但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在不要「胡乱大撒币」的前提下,就是必须透过既有的体系去找出需要纾困的对象,例如产业别、社会保险系统,不然就是要由企业自行举证营收受到冲击。(报税纪录因为时间差,所以是无法反映疫情冲击的。)
也没什么结论,但确实觉得,就算疫情过去,这整套「国家统计人民经济状况」的方式,的确很值得检讨一波。
顺带一提,statistics(统计学)这个词的字根,就是取自state(国家),这是一门因为现代国家的治理需求而生的学问。
热门点阅》
► 李牮斯/疫情后把握台湾超车机会 高雄作为新金融中心
► 纾困之乱》汪葛雷/需要的人被割舍在照顾伞之外
► 纾困之乱》吴昆玉/台湾政治管理恐怕输对岸不只十年
● 本文获作者授权,转载自「吴学展」个人脸书,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点此投稿,或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