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评-画框之外,艺术之内
作为一个艺术史研究者,常被问到以下问题:「妳最喜欢哪一位艺术家?」「妳觉得最伟大的作品是哪一幅?」「米开朗基罗真的是天才吧!」这些条列式的询问中(最好、最伟大、最天才),反映了人们对于艺术品的美感投射,也暗示了艺术与寻常人世之间的距离感。面对这样的询问,我至今仍无答案。但却认为,在艺术史中,有一个更为贴近人心,也更能引发共鸣的角度,便是艺术与人的问题。
本书的两位作者,已合写过两本艺术指南畅销书,显然相当娴熟于以流畅的叙事方式,将深奥的艺术史论述语言,转化为一般读者皆可亲近的文字。他们个人的艺术史训练,也在书中展现了清晰的脉络。全书跳脱常见的编年式叙述,以19篇专题,点出艺术史研究中极受关切的议题。这些议题,不外乎是艺术家身为人,与所处时代脉络中,历史情境变迁、政治权力更迭、私人赞助与商业市场,乃至于艺术界体制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
艺术家是从何时开始,由地位低微的手工匠人,转变为天才式的创作者?巴洛克时期的宫廷画家维拉斯奎兹(Velasquez)必须迎合西班牙王室的品味要求,但比起19世纪在艺展中售画为生的创作者,谁享有更大的自由?艺术家又是如何将眼光投向画室之外,以浪漫或写实的风格笔触,回应眼前天翻地覆的大革命时期?借由将艺术家放在社会情境中,作者让我们清楚地看出,艺术中的「自由」、「创新」、「风格」、「美」等概念,虽然多被视为伟大艺术中不可或缺的质素,然而在艺术创作的当下,艺术家更直接受到社会环境所牵制,不论是积极地激发他们的灵感,或是操控他们的创作方向。艺术家伟大与否,作品创新抑或传统,也不断受到古今品评标准的检视,产生不同的定位。这些变动性与不可预测性,正是艺术的故事中,极为引人入胜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作者也不时提点读者,女性在艺术史,乃至于艺术史书写中备受压抑的情形。从数百年前女性画家为其父兄代笔却始终没没无名,或是在世时成功地建立名声,却在身后被遗忘于历史之中;抑或是在现代的爱情里,成为情感与创作关系中的绝对弱势……,女性艺术家的命运,似乎不免与男性之间(父兄、师承、情人,以及艺术史书写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纠葛。这些故事,除了成为男性艺术史的阴柔注脚,更值得省思的应是:为何必得/只能如此?在女性主义思潮已推展近半世纪的当下,我们看待、评价以及书写女性艺术家的方式,是否亦有了与时俱进的演变?
就这些主题,作者提出了许多关于艺术与社会环境的提问,目的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引领读者独立思考,辩证出属于自己的意见。书中引用许多大师作品作为图例,方便读者在既有的熟悉度上,深入探究背后的历史情境。一些较为冷僻的作品,也适时地与常见作品并列,在崭新的脉络中相互对话。此书德文原着的读者是定位于青少年族群,某些篇章显得点到为止且稍嫌简略,但就其切中纲领的命题规划,丰富而深入浅出的文字内容,以及流畅活泼的译笔,仍使此书成为瑕不掩瑜的佳作,对于艺术爱好者可带来相当的启发。
在艺术欣赏以及美感体验蔚为社会显学的当下,对艺术的思考亦是不可或缺的深刻能力。艺术想怎样?其实终归得取决于人要艺术怎么走。即使在「art for art’s sake」的口号之中,艺术所关切或反抗的对象,亦是画框外的大千世界。艺术的故事,所谱写的也正是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