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标让社会陷入斗争
「双标」是台湾近年来常出现的网路用语,它是「双重标准」的简称,主要是指某些「公民团体」或「公共知识分子」(简称公知),对同样的事情,却仅在国民党执政时声嘶力竭,全力攻讦;而民进党执政了,同样的行径就可以容忍了。
个人或团体都会有政党偏好或自己的意识形态,这很正常。可是双标党令人厌恶的,是他们用公正中立「超党派」的口号,掩盖自己的党派与意识形态立场,还要自称代表「公民」、「人民」、「台湾人」。把调子拉到根本没有人做得到的高度,看起来很清高很激进,但实际上只有捣蛋的功效。等到民进党执政了,他们就突然都变成「务实」、「妥协」,还要「靠北左胶」。
这些例子真是罄竹难书。最明显的就是在国民党执政时,多少NGOs与专家学者痛骂政府「黑箱」、「半分忠」,但这几年对政府更黑箱地闪电通过前瞻、年改,以至现在的「瘦肉精美猪」,就寂然无声。
当年小英与民进党诸君誓死抗拒莱克多巴胺,现在却只剩林淑芬委员公开质疑(还要被呛「不爽就退党」),连网路上都已经出现无数「对照图」来耻笑民进党。韩国瑜说小时候「看女生小腿」,被女权团体与教授们痛批;同一批人现在对性道德更糟十倍的丁允恭却说「我不是性骚扰纠察大队长」。
我并不是说,每个团体或公知永远都要无穷尽地闹事骂街。如果某个政党真的与你的理想较为接近,实现了你的主张,那批判力道小一点也很正常。问题是这些双标党,是对「同一件事」有双重标准。而这种「国民党执政就是热血公民团体,民进党执政就变智库或当官」的现象,在陈水扁执政时期也曾发生。
然而在陈水扁当总统的那8年,还是有些被认为「亲绿」的民间团体在个别事件上勇于批判民进党政府。诸如乐生疗养院的保存、移民移工被剥削歧视、换发身分证按捺指纹、《集会游行法》的存废等争议,民间团体都还是可以跨越蓝绿共同对政府提出批判。
在陈水扁涉嫌贪腐,包括范云在内的亲绿学者们提出《七一五声明》要求阿扁自行辞职,也让人看到他们「即使与你相近,该说还是要说」的那一面。也就是这样的表现,让社会大众仍然相信他们愿意维护公正性,把自己的「理想」放得比「情谊」更重要。
然而在蔡英文当了总统(尤其是第二任)后,「公正人士」与「公民团体」的批判声音严重消音。不仅如此,他们还经常咒骂批判者,要求社会大众「体谅」当前政府。这看在社会大众眼里,当然就会觉得这些双标公知都是民进党附随组织,而那套环保、人权、民主的美丽口号与激昂行动,都只是专门针对国民党执政时的「夺权手段」而已。
于是,双标弄臭了自己,更让他们倡议的那些美好价值被人民鄙视──不过就是政治口号,你们自己执政了就不做了。既然理想、原则、正义都是夺权口号,而公民团体都是政党附随组织,那社会运动也只是赤裸政治斗争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