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籍日军的拉包尔战时回忆

拉包尔是战时日本海军航空队的重要基地,图为驻扎于当地的零式战斗机,隶属于582航空队。(Koku-Fan杂志)

从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出发,台湾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宝地。因为在这块面积大小才36,000平方公里的岛屿上,同时存在着大量战时替同盟国与轴心国服务的退伍军人。两种不同的史观虽然彼此相互对立,但是却也令这块土地的历史,尤其是军事史更加多元。尤其是跟着日军到东南亚与太平洋战场上作战的台籍日本兵、军伕与军属,往往能提供许多不同的历史观点。

在目前蓝绿统独对立两极化的台湾,这些曾经替日军作战的台籍军人看在许多「大中国主义者」眼中是侵略者的「帮凶」。然而很多时候,恰恰就是这些在日军阵营中待过的台湾人,更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向世人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战时以农业技术员身份,随日军到拉包尔从事专职养猪工作王华雄先生,便在接受《中时新闻网》独家专访时,提供了不少先为人知的台湾人战时经验。

日据时代的云嘉南地区盛产蔗糖,糖厂林立,图为台南州的岸内糖厂。(一百年前的台湾写真)

日本统治下的「二等公民

1921年6月10日,王华雄出生于日据时代的台中州斗六土库支厅,也就是今天的云林县土库镇。他们一家世代为农,靠种植番薯、花生与稻米等农产品维生。尽管家族拥有两甲多的土地,但是在日本人的殖民统治下生活条件并不富裕。王华雄表示,收成回来的粮食当中,他们一家人只能够保留6%,其他的通通都要上缴给日本人。

他表示,当时家里包括排行老二的自己在内总共有六个小孩。日本人将一家人辛苦耕种的农产品征收而去,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担与压力。回忆起悲惨的童年,王华雄表示他没有一天是可以吃饱的。日据时代的回忆,在老先生的记忆中并不美好。日本人对台湾人的管制十分严苛,禁止人民买卖粮食,农产品也不可以随意在市面上流通,所有物资都受到管制,即使有钱可以买肉品也被限制购买数量,大多民生物资都被送往日本本土。

王华雄于八岁开始进入土库的马光公学校就读,他还记得那里读的书一半是日本话一半是台湾话。老师也是一半日本人一半台湾人。虽然日本老师对待台湾小孩没有特别不好,不过平常上课的时候他就可以感受到自己是被当成「二等公民」看待的。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他就读的公学校里面没有一个日本学生,通通都是台湾人。

等到他14岁从公学校毕业后,老先生就因为日本人对台湾人的歧视性政策加上家境贫困而不能继续进入中学深造。王华雄于是到了当时的『大日本制糖株式会社(虎尾制糖所)』,也就是今日台糖的虎尾总厂但任雇员,负责种植甘蔗。除了制糖该厂当时亦有生产战斗机使用的酒精。王老先生骄傲的表示,自己也在台糖的基层服务过。有了固定的工作也慢慢升为场内干部可以减轻家庭的负担,但是云林人的生活条件在他看来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在王华雄20岁的那一年,他透过家人的安排娶了同样是云林农家出生的张挨女士为妻。他所面临的经济压力,也在成家立业以后越来越大。1937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对台湾的物资管制更加严厉,大家的生活条件顿时也变得更加艰困。王华雄表示,此刻台湾虽然已经接受日本统治42年,但自己始终明白统治台湾的是一个殖民政府,所以对日军的侵略行为也是相当不以为然。

王华雄在拉包尔使用的军票。(王华雄提供)

战地掏金的岁月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将原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扩大为太平洋战争。除了有强征男丁为日皇作战及招募台籍的「陆军志愿兵」外,日军也还需要台湾的农业技术人才前往东南亚或者太平洋等战场上协助生产粮食。于是台湾总督府便在北中南地区设置了五所「热地农业技术员练成所」,招募农民以军属身份前往南洋工作,为了改善家人的生活,王华雄为了谋求更多机会而义无反顾前往报名,因为当时前往南洋的薪饷丰厚,所以希望前往可以因此改善家中生活,于是向会社主管提出请辞,主管得知后面谈暗指到南洋会有生命安危之问题而对他批骂了一顿,王华雄走出办公室后因承受压力顿时昏倒在地。而王华雄先生表示当时胞兄则是被强征至南洋作战不幸战死异乡,家人所盼回的仅是一包石粉,家中悲痛不已。

他在虎尾农业技术团通过了考试后,便前往台南农业技术员养成所受训并成为了第1期的学生。1943年3月,完成训练的王华雄等来自台南与台中等多地的第1期农耕技术员搭乘澄清丸油轮前往日军占领下的拉包尔。拉包尔位于澳大利亚控制的新不列颠岛上,于1942年2月份为日军占领。在日本海军陆战队与陆军的共同主导下,拉包尔成为了日军在西南太平洋最重要的军事据点。

王华雄还记得,澄清丸为了躲避来自于美军潜舰的攻击,特意以S型航行。这使得他们在前往拉包尔的航途整整延长到了30天之久,回想起来就令他感到苦不堪言。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船只在启航的第三天仍就遭到美军潜舰以三枚鱼雷攻击。其中第二枚鱼雷打到了澄清丸中央并导致破洞,但是却幸运地没有爆炸。在紧急修复破洞后,王华雄他们也有惊无险的脱离美军潜舰的追击。

到了1943年,这座小小的据点居然齐聚了11万名日本军人,因而成为了美国第5航空军、第13航空军与澳大利亚皇家空军共同打击的地区。那一年的4月18日,日本帝国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搭乘的一式陆上攻击机就是由拉包尔起飞后,在布干维尔岛上空遭到16架美军P-38闪电式战斗机击落阵亡的。

1943年11月,在拉包尔港内遭到盟军炸射的日军船舰。(美国国家档案馆

1943年11月,为了策应澳大利亚军队收复布干维尔岛,美国陆军第5航空军协同海军舰载机对停泊在拉包尔外海的舰队,乃至于新不列颠岛上的日军机场展开大规模空袭。在盟军压倒性的空中优势打击下,日军除了有六艘巡洋舰遭到重创外,还损失了高达52架的飞机。失去海上与空中支援的日军,只能束手无策的看着澳洲军队登陆布干维尔岛。

幸运的是,王华雄服务的农业技术队并非盟军的打击目标,因此他在这场声势浩大的空袭行动中生存了下来。他表示,农业技术队的工作只有一个,就是负责为日本海军第8军需部生产粮食。而王华雄在拉包尔的业务,就是负责养猪。由于盟军在战时没有登陆过拉包尔,日本人也每个月会定期支付高额的薪水给台湾农业技术员,在农耕团担任组长的王华雄坦承自己十分的幸运。

拉包尔并非没有华侨活动,但是由于数量太少的关系,他们没有办法如同在菲律宾与马来亚的华人那般组织抗日游击队骚扰占领军。在拉包尔岛上,也存在着将国军与中共新4军俘虏视为奴工的战俘营,但是王华雄从来没有与岛上的华人有过接触,因此对于自己没有与同胞枪口相向一事,他还是感到非常的庆幸。就算是澳洲与美国的军人,王华雄也是一枪也没有打过。

唯一比较糟糕的经验,是负责管理台籍农业技术员的日本人歧视,甚至会欺负台湾人。由于幼年时代开始就遭到日本人差别待遇的过去深植脑海,王华雄表示自己从来就不相信日军发动「大东亚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要解放亚洲人。在日本人高度管制与不信任台湾人的情况下,他们也不能与华侨接触。所以提到对自己指挥官的印象,他只有恶劣可以形容。

美军B-25轰炸机空袭拉包尔日军船舰。(美国国家档案馆)

不过,负责所罗门群岛与新不列颠群岛防卫工作的第8方面军司令官今村均大将,却是日军里面难得一见的好人。在他的约束下,日军一反常态的没有针对土着进行疯狂的烧杀掳掠,就算对待投降的荷兰与澳洲战俘也尽量给予人道待遇。事实上,今村均就是为了要减少拉包尔居民的生计压力,才要求从台湾派遣农技人员到当地参加工作的。

此一怀柔政策,让拉包尔11万日军与当地民众发展出了极为融洽的关系。日本漫画《鬼太郎》的作者水木茂,曾经在驻防于拉包尔期间与今村司令官有过数面之缘。反战情绪强烈的水木茂是左派份子,也曾经画过漫画谴责日军在华北战场上强征中国慰安妇的行为。只是提到今村均,他却如来自台湾的王华雄一样给予好评,称其为「我所遇过的人中最让人感到温暖的。」

王华雄先生老同学简大桩先生凭记忆画出来的拉包尔海滩,可见在美军没有空袭的时候,当地的生活还算十分悠闲。(王华雄先生提供)

日本战败与台湾光复

王华雄回忆自己驻扎的农场位于拉包尔港的西方,来往于两边要搭五个小时的船。农场外面就能看到美丽的大海,因此他们时常会去海边抓鱼。当地渔产十分丰富,随手就能捞到好几斤的鱼。有一次,他们还看到一只很大的鳖,必须要用棍子将其打死才可以捞回去,虽然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以及严厉的军事管制,但是也难得对当地可以留下片段的美好回忆。

不过到了战争末期,美军与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的飞机,也开始密集的对拉包尔周边的日军战术目标实施炸射。王华雄还记得,盟军平均每次派遣四架飞机来攻击他们。只要美国或者澳洲飞行员发现地面上有日军车辆在行驶,他们就会降低高度,不断对其展开激烈扫射,完全不在乎燃料与弹药是否充足。反正只要不见到日军车辆起火燃烧,绝对不停止攻击。

由于盟军在物质上有压倒性的优势,拉包尔守军被下令不得对来袭的美澳飞机还击。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位于一座山头的防空阵地对盟军飞机开火。结果到了第二天,那一座小山头整个都被美军的飞机炸掉了。如此不明不白的死在异乡,无论对日本人还是台湾人而言都不值得,所以王华雄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祷自己能够顺利存活到战争结束。

幸运的是,在今村大将的开明政策带领下,拉包尔日军不仅没有遭到拉包尔居民反抗,而且始终没有缺过粮食。他们完全不用像驻防于其他岛屿上的日军那样,虽然被盟军的「跳岛战略」跳过去,但是却因为没有食物,又缺乏补给而活活饿死。在王华雄等台湾农业热地技术员的努力下,他们所有人都平安撑到了1945年8月15日,也就是日本投降那一天的来临。

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时,王华雄感到十分的欣慰,因为这意味着回家的日子终于来临。同时,他也因为台湾根据《开罗宣言》与《波茨坦宣言》,将在战后移交给中华民国政府的原因,而由日本的「二等公民」摇身一变成为了战胜国国民。对他而言,一个全新的时代终于降临。两个月后,他就与同伴们一起搭乘日章丸油轮返回基隆。

返回台湾以后,王华雄秉持着「积极勤奋」的精神造福乡里,绝对不参加任何政治相关活动。1947年「二二八事变」爆发之际,曾经接受越共领袖胡志明薰陶,由越南返回台湾的日军军医陈篡地,在中国共产党台湾省工作委员武装部长张志忠的号召下组织「斗六治安维持会」反抗政府。陈篡地试图邀请其他跟自己一样,到太平洋参战过的前台籍日本兵加入维持会以扩充实力。

厌倦了战争的王华雄先生没有前往报名参加此一「斗六治安维持会」,而是选择留在家里继续打拼耕田。这样的态度,让老先生得以平安渡过后来整编第21师针对云林的清乡行动。伴随着台湾岛内局势逐渐稳定,还有中华民国政府于1949年迁台,王华雄慢慢有了大展身手的机会。在政府的邀请下,他加入了《农牧综合计划》,开始接受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的辅导。

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是依据1948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援外法案》(Foreign Assistance act of 1948)而在中华民国首都南京成立的机构。此一机构是由农村建设委员会主席晏阳与美国小说家赛珍珠(Pearl Buck)所提倡,为了更有效的将美援物资投入中国的农业改革而成立。不过由于大陆沦陷,本来要用于投入建设全中国农村的美援物资,都因为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的迁台而集中于台澎金马地区。

抗战期间于重庆中央大学农学系就读,后来又与李登辉一起被派往美国康乃尔大学深造的广东潮州人黄嘉出任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畜牧组技正,被派往云林指导农业、渔业的发展。王华雄因缘际会认识了农复会的黄嘉与畜牧主组组长余如桐,三人不分本省人外省人通力发展云林县麦寮乡海丰村的土地重划与《农渔牧综合经营计划》来改善地方农民生活加速农村建设,为了地方农民而奋斗的共同理念,因此成为了相知相惜的挚友。

为了响应政府的《农渔牧综合经营计划》,王华雄主动将家中大遍亲手种植即将成熟的白甘蔗园让出用于开辟道路。然后,他也让出家中大量土地做为贫困农民的贷款,好让他们可以参加计划。在王华雄的号召下之,更多地主也卖出土地给无土地的农民。他陆陆续续建起了高达40户的猪舍,在地俗称「四十栋」。

由于计划成效良好,在海丰村又陆续有第2期计划『十八栋』,第三计划『九栋』,其中以『四十栋』最为集中。慢慢的,产业越做越大的王华雄成为该专案的绩优农民也因此获选全省模范农民并登上当时台视电视台接受记者廖苍松专访,并且多次接待下乡视察的政府要员,其中包括了行政院长蒋经国、农复会政务委员李登辉与台湾省主席谢东闵。

1977年以来,昔日被派往拉包尔替日军生产的热地农业技工开始在台湾各地举办同学会。王华雄出于对老同学们的思念,会定期出席同学所举办的聚会。只是大家相聚开心归开心,老先生从来没有打破过自己不干预政治的原则。这些老同学曾经多次向日本政府索取赔偿,但是王华雄的立场始终只是尊重他们的决定,但是自己却从来不参与。

虽然在麦寮有极大的威望,他也从来不介入各派系与蓝绿之间的冲突。唯一让他念念不忘的,是战后与自己一起打拼的黄嘉技正和余如桐组长等人。对于抗战胜利后,中华民国政府给云林带来的进步与成就,王华雄充分肯定,并表示台湾人真正因为光复而有了翻身的机会。今天台湾所拥有的繁荣富裕,在日据时代是令他所无法想像的。

1971年,行政院长蒋经国由农复会王家波技正陪同视察亲访王华雄。(王华雄提供)

精神传承

王华雄的孙子王伸元,在从特战部队退役之后,传承了老祖父的精神服务乡里。在软体科技公司上班的他,最喜欢的业外工作之一就是行销云林的观光产业。每一次外地有客人造访云林的时候,王伸元总是不厌其烦的向他们介绍古坑咖啡及其他地方产业文化。由于来自中国大陆的游客对云林咖啡农产业有极大的兴趣探索,因此促进两岸交流也就成为了他另外一项重要的工作。

最令他难忘的,是有一次他带着一群大陆咖啡产业考察团去参观西螺大桥并解说中美合作建设的历史时,在导览过程中王伸元就主动向对岸朋友介绍并唱起了《中华民国国歌》、《中华民国国旗歌》,播放邓丽君唱诵的《梅花》。没有想到的是,对方不仅没有感觉到被冒犯,而且还惊叹国歌与国旗歌的曲风字词非常能阐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脉络及情怀。

后来因为工作因素需往返于上海,王伸元才知道原来中华民国曾经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回忆。他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来自大陆,或者世界上其他地方的观光客多到云林走走看看。因为在这块土地上,除了有美食与美景之外,也还有许多丰富又感动人心的历史故事。尤其是自己祖父与黄嘉还有余如桐的合作,看在他眼中更是两岸人民合作的经典典范。

老先生与一起开发麦寮的外省友人合影,左一黄嘉技正,左四余如桐博士,右二王华雄,此乃两岸合作建设台湾的最佳典范。(王华雄先生提供)

深入了解历史后,王伸元才了解原来黄嘉因为学习农业的原因,在白色恐怖时代一度被怀疑是中共同情者而被关押两年。由此可见,在那个鹤唳风声的时代,有不少建设台湾有功的人才遭到国民党政府迫害,他们当中有不少是像黄嘉这样的外省技术官僚。不过,这并没有影响黄嘉与王华雄两人的友谊,即便是到了晚年,他们仍有密切的互动。

据王伸元回忆,自己家中兄长早年北上求学时还借助过黄嘉技正的老家。黄嘉晚年住院时,伯父也曾经前往探访。两个家族之间的友谊,谱出了一段动人的历史。王伸元希望,这段发生在云林,涉及了台湾、日本、大陆还有本省与外省族群的共同历史,能够为后人所牢记。自己未来,也将更加投入家族史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