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闽南语创意天马行空 「4+」「很慢柳丁」

毛泽东说,劳动人民是最好的文字创造者!」郑安住认为,语言是在地的、「活在人们口中」的次文化,常常「有音无字」;从台式闽南语不断衍生的情况来看,老毛的话果然是对的。

例如口语很常讲「ㄘㄟˊ」(表示唾弃)、「 ㄍㄧㄥ」(矜持),大家都懂这是意思,但根本写不出来;又如「ㄅㄧㄤˋ」是「不一样」三字各取一音自创音,「酱子」是「这样子」、「踹共」是闽南语「出来讲」快读,虽不是正式文字,谁知道千百年后会不会「扶正」?

从音到字,造字创意往往先从民间涌现。郑安住举例,有一次在台东看到店家挂招牌「4+」,看得「雾煞煞」,后来搞懂原来是「释迦」,「释迦两字很难写,老板就想了一个让自己和别人都简单好记方法。」又有一次他看到有人卖「很慢的柳丁」,原来是「现摘(闽南语)的柳丁」。

事实上,简化、谐音大陆简体字的造字方式之一。郑安住认为,语言是拿来用的,而不是供在庙堂之上;就如同「卤」肉饭有七、八成的店家都会写成「鲁」肉饭,何故?好写、约定成俗而已。如能了解此点,台湾民众或许能开始理解简体字,而不是一味否认。

许多字是经过汰选之后才变成现在这个模样,是有典故的。郑安住举例,他小时候没有「柳丁」这个词,只有「柳橙」;由于柳橙结实而坚硬,而闽南语的「◆」就是「硬」的意思,「◆」字读音如「丁」,于是拗口难写的「柳橙」就变成好写的「柳丁」了。

又如民间卡拉OK的闽南语「玩耍、浪荡」写做「◆」,即游走日月,大家习以为常;事实上此二字「本尊」是汉唐乐府荔镜缘》(即陈三五娘)里的「佚陶」,但现在已经很少人知道并使用,所以还是约定俗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