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看大陆》国族莫高(下)

蒋孝琬,我不知你是何居心,是贪图那些赏金,还是为了彰显自己的能耐,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但我要告诉你,你的恶行恶状已经被镌刻在莫高景区中,文物馆的一隅,但凡游人走过跟前都会唾弃你一次,直至千百年以后!

文物保护意识抬头

莫高窟的浩劫还没完,而后更经历俄罗斯人在窟中野蛮的粗鄙,生火做饭煤灰熏壁倒还罢了,甚至拿木棒沾染黑炭在圣洁的神佛脸上乱涂乱画。莫说洋人的荼毒,甚至连当时的清政府,也拿莫高窟当作一处关押人犯的囚牢所在,悲哀的无以言状。

莫高啊莫高经过多方的蹂躏,妳始终屹立不摇,是不是千百年的岁月,修筑人与供养人将他们的信仰,灌注在妳身上,化作一颗勇敢的不屈之心呢﹖

在莫高窟的传承中,也不乏意志忠贞、坚忍不移之人。西元1938年冬,李丁陇任队长组织了「赴敦煌探险队」,沿着唐代玄奘西行取经的路线前行,行至嘉峪关时,恶劣天候、凶险环境,绝大多数人选择退出,他只说了一句「死,也要死在去敦煌的路上」,与不退缩的勇士们,继续负重前行。

上世纪30年代,一个车马都慢、路阻且长的年代,还是有坚定不移的勇士,因为国族情怀,选择了敦煌的信仰。

近年文物保护意识抬头,莫高窟为了将文化遗产更好的保留予后代,开展了游人载量限流措施以及数字莫高分流行动

限流措施规定每天参访莫高窟的游人,最多不超过一万八千人。若你曾在炎炎夏日随团进入洞窟观看,你会感受到人群走入佛洞之内随即带进的温度,那是一种多人汇集、远超人体常温的炽热,那一道道灼焰使得壁画,以出乎寻常的加速度剥落殆尽。

千年莫高梦幻佛宫

分流行动则是建立数字影院,明文规定进入莫高窟的游客,都需观影《千年莫高》及《梦幻佛宫》两部短电影,前者讲述莫高窟的历史,后者用互联网的模拟技术,以环绕式荧幕,带领游人前往佛国一览。

两部电影观赏完毕约莫需四十分钟,游人有系统的了解佛洞的历史成因以及艺术精随,这会使的游人滞留于窟中的时间大为减少,有效的保护窟中的壁画与塑像

两项措施已经行之有年,我由衷的希冀,在声光科技发达的当今,游人到访莫高窟,在观影之余,也要知道这一观影因素,是为了更好的将莫高遗产留予我们的下一代。

佛洞外风吹黄沙

游览完既定的洞窟,大批游人都会站在景区出口的道士塔,回味方才经历过的一场佛国穿越、众神傍身之旅,也缅怀文物流失、遗迹毁坏的伤感。但心头还是为中华民族自豪的,窟外的风,吹进佛洞产生的呓语呢喃;景区大门,几座佛塔共鸣的梵音阵阵;沙漠深处,骆驼胸前铃铛的叮当轻响;如织游人,交错讨论的笑语欢声,都交错成为莫高窟一道美丽的声线,也低吟浅唱这一万世不衰的无上荣耀。

世事其实很无厘头,莫高遗产多是佛教瑰宝,但是发现者以及守护者,却是一个不识其中艺术价值的野道士,你说这是机缘巧合,或是宗教的百态相融,我却认为是上天给予中华民族的不自重,一个最为严厉的惩罚。

在上世纪的莫高风云中,有着众多角色与各自背负的历史成因,藏经洞的发现者王圆箓,为了筹措洞窟修缮费用,转手倒卖洞中经书;英国的斯坦因,为了完善东亚史的研究,从王道士手上坑骗走最为珍贵的经卷;美国的兰登教授,为了史丹佛的科研,拿着化学试剂来窃取洞中壁画;野蛮的俄罗斯人,在洞中烧火做饭;无知的清廷官吏,在洞中关押囚徒等。这一幕幕的闹剧,是如此的可笑,佛洞外的风吹黄沙响,听来也似讽刺口吻窃窃嘲笑。

吾国学术伤心

游人首次造访莫高窟,被如梦似幻也精美绝伦的环绕壁画逮住了眼球,给神态各异却生动异常的泥塑佛像震慑得无以复加,眼前的视觉冲击过于惊艳,便拥着导游多讲关于雕像壁画的故事,而疏于了解1900年发现藏经洞后,那一段掠夺之史,那一段学术之残殇与民族之疮疤

陈寅恪先生曾悲痛的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其发见之佳品,不流入于异国,即秘藏于私家。兹国有之八千余轴,盖当时唾弃之剩余,精华已去,糟粕空存,则此残篇故纸,未必实有系于学术之轻重者在。」

其中的第一句话被隽刻在莫高窟文物馆的石碑上,石碑置于庭院之中,为的是提醒来到敦煌的游客,莫忘我们先祖的遗留,至今还有多于大半流落海外,将来你可能在大英博物馆的某个角落望见莫高壁画,你可能在史丹佛大学的藏品里看到敦煌文物,纵然身在异国他乡,但你莫忘,那一缕缕文物、那一幅幅壁画、那一座座塑像都是出自我们中华民族,切记!切记!

说来略为讽刺,我们的许多文物与遗迹,都是先发扬到国际,辗转传回方知其传承或重要。

敦煌的名声在王道士发现藏经洞后,远播欧美、享誉世界。1960年日本作家井上靖,为这一块千佛庇佑的土地,创作了一本同名小说《敦煌》,而后1988年,日本导演佐籐纯弥以《敦煌》为剧本,将其搬上大萤屏。悲凉的是我们到现在都还没有,以中文为第一语言,创作出贴近庶民的文学作品或是影视剧作,无怪乎曾经有日本学者大言不惭的说道,「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

全人类遗址

不过万幸的是,近年来此类的情况大加改善,第一部以《敦煌》为主题的同名纪录片,2010年在电视与民众相见。加之在敦煌研究院的学者们一次次的远赴国外,用屈辱的交易,购回文物的实拍底片,用卑微的笔记,换回文物的一手资料,完善了一套自己的科学学科,终于在近年召开丝路国际博览会时,日本学者自卑道:「以前我们都错了,错的离谱,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是的,那一片黄沙金光演绎而出的艺术瑰宝,是全人类的遗址。可以与世人共享,但那更是我们中华民族先祖传承的骄傲。

到过一次莫高窟,方觉此生无悔入华夏!(本文为长城【西段】文化之旅──第十一期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心得文章)

(谢建鋐/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