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去美国 」复活 台湾为什么留不住软体人才?
文/黄亦筠 摄影/黄亦筠
几年前,科技大老们还在叹息:「年轻人毕业后都被竹科大厂高薪绑住,不出国念书了。」现在,随着竹科荣景不再,早年的「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现象,又死灰复燃。面对云端、物联网、AI大势,愈来愈多台湾优秀软体人才直奔矽谷。之前以一篇「美国软体工程师求职心得」爆红的的台大电信所毕业生赵建志也是其中之一,那里创新研发的环境、广大的舞台、优渥的薪资,是人才向往的圣地,台湾该如何抵抗这波虹吸效应?
春天的早晨,在美国加州灿烂的阳光下,就读卡内基美隆大学软体工程研究所的赵建志开着他的本田小车,到史丹佛大学附近一家知名手冲咖啡店,接受《天下》记者采访。
不久前,他在台大的指导教授、电机系教授叶丙成在脸书转贴了他的网志「美国软体工程师求职心得」,描述赵建志投出超过一百封求职信,应征上包括VMware、Square在内5个美国知名企业工作的过程。这篇对许多台湾理工科学生宛如美梦成真的矽谷求职秘笈,引起软体工程师界的热烈讨论。
今年28岁的赵建志,拥有台大电信所硕士学位,但他去年8月又赴美念第二个硕士。今年5月毕业后,他准备直接到已应征上的软体公司Square上班。这家位在旧金山闹区的著名行动支付公司已于两年前上市,市值高达70.3亿美元。
赵建志身上仿佛装了火箭发射器,他将原本三学期的课程压缩在两学期修完,最后一个学期是实习,他拿着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专业实习),直接就在Square工作。
他在网志里写着:「来美国的目的就是为工作,学校对我来说最好最棒最大的优点,就是给我合法留在美国的身分。」
「我把自己当新创公司在经营,」眼前的赵建志穿着一件灰扑扑的棉外套,一双布鞋,质朴的外表下燃烧着斗志。
赵建志代表一个方兴未艾的新趋势。愈来愈多台湾顶尖学府的软体人才,选择毕业后直接到美国「洗学历」,希望借此挤进一流美国企业,告别台湾科技业的「低薪」跟「惯老板」。
告别台湾的低薪与惯老板
根据教育部公布《2009到2016年台湾学生在美留学生人数》统计,台湾学生2016年留学人数终止连续8年的下滑趋势,以攻读领域来看,其中「数学/资讯工程」人数,去年激增创下5年新高。
赵建志粗估,和他同样2011年毕业自台大电机系的250名大学毕业生,到美国留学的人数约60人,占近四分之一。多数去念资工、软体相关。
他台大电机系毕业之后,研究所加入叶丙成的实验室,做当红的行动装置app相关研究。之后进入华硕服研发替代役,很幸运地被华硕派到美国Google总部三个月执行Android系统相关计划。他从此眼界大开,彻底体验全球闻名的创业创新风潮,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到矽谷挑战自己的能力。等研发替代役结束,赵建志如愿以偿来到卡内基美隆大学读软体工程所,校区刚好就在开启他矽谷梦的山景市(Mountain View),也就是Google总部所在地。
「我没有想要读博士,来矽谷念书,就是想留在矽谷,」赵建志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标。
愈来愈多台大学弟,打算追随赵建志脚步。一名目前在外商网路公司服研发替代役的台大资工所学生,也正一边工作,一边晚上赶补习班准备留学考试,准备明年秋季赴美国再读一个资工硕士。
为何在台湾已拿到硕士、还要再美国再读一个硕士?
「到美国再念一个硕士,目的就是去洗学历、刷学历,重点是就近在矽谷找实习工作,」这名同学很坦白,「所以我的首选也是湾区(旧金山湾区、矽谷一带)。」
「矽谷有年龄歧视,很多公司不喜欢用30岁以上的工程师,我有时间上的压力,」还不满26岁的他,已预先报名两次留学考试,确保明年可以顺利赴美。
「我们有发现到美国留学的人数变多,很多人去念硕士,去读博士的人反而变少,」叶丙成观察,「美国软体业很热门,很多人去念硕士,是去念资讯工程(computer science),是为了留在当地工作,我们有注意到这样的趋势。」
面对AI、云端、物联网等世纪科技大潮,从美国到全世界抢软体人才。这几年理工科优秀人才出国念书、留在当地就业,像赵建志这样的案例愈来愈多。更有在台湾一毕业,就被美国大厂录用。
台大资工系教授徐宏民就很有感。他1995年台大资工所毕业,那个年代同学多直接留在台湾工作,他也是在讯连工作后才拿着奖学金出国再深造。
「那时台清交学生,毕业后多能找到好工作,当时科技业有分红配股,薪水其实不比去美国差,大部份毕业后都留在台湾工作,」徐宏民回顾。
时间回到2000年前后,矽谷网路泡沫潮,台湾科技业正起飞,理工科优秀人才多直接进入台湾大成长的科技大厂。但2008年台湾科技业取消员工分红配股,这就像一道大分水岭,台湾科技业薪资没调涨,和欧美落差愈来愈大。
过去3年,光徐宏民实验室训练出的本土博士生,已有4人分别被美国奇异全球研究中心、IBM Spark技术中心及微软矽谷的富士全录中心挖角。
「台才外用」一方面显示台湾人才具竞争力,另一方面人才持续流失。背后主要结构性因素是低薪和缺乏发展舞台。
像台清交的资工、电机所毕业生到国内软体大厂如群晖、联发科,年薪大约150万台币。但根据Glassdoor公布的薪资调查,赵建志应征上的Square,平均年薪高达12.7万美元(约381万台币)。
长期关注台湾与亚洲的《Forbes》特约撰稿简宁斯(Ralph Jennings)在4月才撰文评析,台湾科技企业的入门级薪资,比不上「亚洲四小龙」的其他国家,「低薪促使台湾高科技产业难以追上他人脚步。」
当然也有优秀软体人才选择留在台湾,认为去矽谷的机会成本没有想像中的大。
「不希望当兵用掉一年后,还要花两年再到美国念硕士,这样算起来是三年,」群晖科技研发工程师林宏昱坦言。他交大资工所毕业后,从研发替代役就进入群晖,年资两年半。
「台湾人才素质够好,cost够低,变成人才的供应地,」他坦言人才流动已经国际化,企业能不能提供成就感和创新的环境,是年轻人才在乎的。
科技部部长、台大电机系教授陈良基接受《天下》采访时感叹:「台湾没有吸引他们的产业环境,他们选择到国外闯,我们该做的不是阻止,而是回过头把国内环境弄好,毕竟谁会愿意离乡背井?」…(完整报导,请见《天下杂志》第621期)
【延伸阅读】
■ 50多年来卖最好的玩具 发明人一毛钱也拿不到■ 地雷大学近10所 亚太技术学院首当其冲?■ 为什么咖啡店喜欢你点冰咖啡?■ 为什么欧洲人不把鸡蛋放冰箱? ■ 股市万点为何只有1秒钟?
※更多精彩报导,详见《天下杂志》网站。※本文由天下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