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基质瘤 标靶药为新利器
许多人可能都没听过「胃肠道基质瘤」(简称GIST),它既不是胃癌,也不是肠癌,台湾每年约有300多名新增案例,可归类为罕见疾病,好发于55~60岁中高年龄层,有50~70%的基质瘤发生于胃,20~30%发生于小肠,其他于大肠、十二指肠或食道则较少见。
▼胃肠道基质瘤非胃癌 标靶辅助治疗为利器(图/健康医疗网提供)
不同于其他肿瘤,胃肠道基质瘤生长较慢,且生长于胃肠壁肌肉层,一般小于2公分的肿瘤时是没有任何症状,难以查觉,多数是在手术或健康检查时意外被发现。
胃肠道基质瘤症状表现和生长位置、方向有密切关系,若朝器官内生长,症状多为肠胃道出血或阻塞,而朝外生长的肿瘤通常在相当大时才会出现内出血、或腹部可触摸到肿块等,外科切除是最理想的治疗方式;马偕纪念医院一般外科主治医师蔡崇鑫指出,手术目标是切除肿瘤本身,非整个器官,透过内外科胃镜与腹腔镜结合的微创手术,可以更精准定位,保留更多健康的组织。
然而,并非每位病患都适合以手术治疗,蔡崇鑫表示,面对较大或生长位置不利手术的肿瘤时,通常会以标靶药物作为辅助治疗,先将肿瘤缩小,再施以手术切除;标靶药物亦可减少术后肿瘤复发机会,肿瘤大于3公分患者接受标靶药物辅助治疗,一年内无复发率可自83%提高至97%。
健保已在2010年通过原本针对复发、无法手术切除或转移性胃肠道基质瘤的第一线的标靶药物,也可作为手术后的辅助治疗,惟肿瘤须大于等于6公分,并以一年为限。
最新2011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中术后辅助治疗试验结果显示,以标靶药物辅助治疗3年,无复发率比治疗1年更高,相对提高患者存活率;因此,现行1年的给付期是否为理想的治疗期,仍有讨论空间。蔡崇鑫指出,希望国内健保能跟着研究潮流,提供患者更需要的给付政策。
标靶药物的副作用中以体液滞留,如水肿、肺积水等最常见,蔡崇鑫建议,患者将药物与食物一同服用,或搭配制酸剂改善部分肠胃道不适的副作用,且不会降低药物之吸收;最重要的是,应听从医嘱积极追踪治疗,预防复发,才能避免肿瘤再度找上门。
资料来源: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