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我思-增加员工多元性 解决制造业人才供需失衡
但多元性的聘雇往往受到很大的挑战,当用人主管在面对需求孔急或众多履历时,通常会因为效率而直接采用学校排名来进行筛选,此筛选方法有两大缺点:
第一个缺点,是用人主管将只看到一部分履历,导致可能无法找到足额的合适人才。根据哈佛商业管理评论研究(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20),若年纪、性别与毕业年份维持一样,在大学排名上,每一千个排名差距仅增加毕业生工作表现1.9%。根据2022 QS Ranking结果,台湾学校总共34间学校入榜,最好的排名为68,最差的排名为1,201。
因此,若从上述学校排名来看,台湾毕业生在未来工作表现的差异其实不大。用人主管可能会主张这1.9%的差异其实对公司非常有帮助,若用人主管评估完成本效益后,确定这1.9%的差异对公司的竞争优势有很大贡献,那当然要维持此筛选条件。
但并非公司每个职位的员工都需具备这1.9%的卓越差异,所以用人主管切勿坚持只看名校毕业的学生履历。因为,这样的坚持除了让职缺一直无法有效补齐外,更可能产生许多副作用,例如:招聘到条件太好的员工。这就是第二个缺点。根据研究,感觉自己条件太好(Perceived Overqualified)的员工需要在特定的环境才会被激励,进而才会展现较好的工作表现(Luksyte & Spitzmueller, 2016)。这特定环境需具备以下条件:1、员工感到主管的支持与欣赏,2、工作具备挑战性,3、具有个别协议(Idiosyncratic Deals)的发展机会。若缺乏上述环境条件,则个别条件太好的员工比其他人具有较高的离职倾向。
从上述论点来看,在筛选履历时若能着重学校背景的多元性,用人主管将可以减少单调名校背景的员工组成所造成的离职风险,又可以增加通过初步筛选的履历数量,最后短解人才短缺的困境。
除了增加学校背景的多元性,笔者建议企业用人可以从经验能力与性别来增加员工多元性,进而解决人力需求问题。
一、可用专业技术与经验条件取代学校条件,增加多元性。
首先,用人主管需清楚列出职缺所需的5~10项技术关键字,作为后续筛选条件。此关键字设定尽可能与基础专业知识,所需工具或是基础任务经验相关,例如:设备保养维修工程师的关键字可以涵盖三用电表、量测手工具,以及基础电学课程;而经验可以设定为电路配置等。在甄选过程中,可要求应征者填选关键字以便进行配对媒合。
其次,用人主管可利用关键字进行职缺与履历的配对,或用系统依关键字推荐用人主管合适履历。最后,用人主管透过面试问题评估应征者各项技术或经验条件的程度。根据研究,一个团队成员的工作相关特质,如专业知识以及经验,具备多元性,将可以激励员工发挥创意,提升工作表现。透过提高履历多元性的接受程度,用人主管将可以发现更多合适的履历,以便更快达成招募目标。
二、甄选过程重视性别平等,增加多元性。
目前台湾特定产业的职位多以男性为主,例如工程师。根据各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书中的统计,在台湾主要科技公司,工程类别职位的女性员工比例大约占13~21%。根据教育部统计处的数据,近十年来就读科技学科的女生比例,从2009年的32%,至2019年增加至36.4%。实际就业与可就业科技学科中的女性人数比例差异,代表女性工程类别的就业仍有很大幅度的增长空间。若用人主管可以抛开刻板印象,打破性别框架去尝试增加工程类别职位中的女性比例,将能及时且有效纾缓目前人才荒的燃眉之急。
综观上述建议,笔者强调,增加员工多元化确可解决制造业人才供需失衡的困境。因此,企业必须建构吸纳多元人才的就业环境,并形塑支持多元的组织文化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