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外医师谈安乐死:卧床生烂疮的「失能」比死亡更可怕!

安乐死引发话题,有医生在PTT上分享经验。(图/示意图/翻摄自pixabay)

网搜小组/综合报导近日安乐死的议题引发许多讨论,因为牵涉了医疗道德方面的问题,可以探套层面相当广。PTT上最近就出现了「想安乐死的人为什么不直接自杀」的讨论话题,让彰滨秀传纪念医院胸腔外科医师杜承哲出面回文,分享他在医疗最前线看到的景象,从不同角度思考这个问题。

杜承哲在文中提到,因为在重症单位值班,工作要见到的不外乎是生离死别、气切、宣告死亡等内容,而现在,在死亡前要经过长时间「失能」状态老人越来越多,这样的状态就是,明明还活着,却甚么事情都不能做,病因有很多种,严重中风植物人、第四级的心脏衰竭或是阻塞性肺病都算,「现代医疗在台湾这几年,增进了每个人好几年的平均余命,但是这些年的寿命,是花在游山玩水含饴弄孙,还是花在医院给我们换鼻胃管?」

有许多老人家交代,不论发生了甚么事,「绝对不要气切」,但是他认为,这些老人其实不是真的有这个意思,是个委婉的说法而已,「他们真正想说的是,不能救活疾病,就让他好好走」。但是,这样的事情说起来简单,对大部分的人来说,当至亲真的被送进医院时,根本就不知道疾病会发生甚么变化,例如插不插管的决定到底是在帮忙还是害了亲人

杜承哲教网友一个让问题比较有进展的方法,可以提问说「如果插管(或是开刀、洗肾... 等重大决定),他『失能』的机会有多高?」,讲出这个之后,双方通常就能突破讨论重大决定时的窠臼,也就是因为害怕「死亡」,只要这个以外的选项都接受,但之后再来后悔。死当然是没有人想碰到的,问题是,老人家如果宁可善终也不要失能,「卧床烂疮床上慢慢臭掉,耳朵里都能夹出蛆来,那么死就不是不能讨论、无法接受了」。

最后,他觉得,气切真的太过被污名化了,「气切主要的意义还是维持呼吸道的清洁,减低呼吸道阻力,而且,跟放在嘴巴气管内管相比,气切的维持也比较安全」,也不会撑开声带,对未来可能会恢复的患者来说,不能及早拔管,那宁可提早气切。

而且,没有医生会故意要做气切手术,因为只能得到6745点,一点不到0.8元,开刀的人一般可以拿四到六成,重点是风险非常高,一个看似无辜的卧床老人, 要是脖子短一点,有时就无法顺畅安全的放进去,或是突如其来小动脉的一个出血,老人家可能走了,医生要面临的就是「告到卖屁股不够赔」的三千万,「做好一个三千,失败一个三千万!如果外科医师脑袋还正常,遇到气切理应能推就推」。

网友推文留言讨论,「无法自理,无法治愈,还是走吧」、「无法自理那天 会选择有尊严离开」、「推专业!」、「失去行为能力躺着跟死比起来真的好不了多少」。也有网友问说,「医生可以准确地判断失能机率吗?」,杜承哲则回答,以个体来不可能,但累积够大量,统计科学还是可以提供很多讯息,「有几个取决因子年龄、原先就有的慢性疾病、本次遭遇伤病严重程度、短期内对治疗的反应等等」。

84岁的前台资深体育主播傅达仁因为罹患胰脏癌,经医生诊断生命仅剩2个月,他在9日晚间在脸书PO文表示,已经前往瑞士成为「尊严」(Dignitas)合格会员,这是全球唯一的安乐死机构,表示要在瑞士享受旅程,就有人留言询问是否是准备要接受安乐死,引发相关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