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产品更要深植人性

最近作家琼瑶因为先生平鑫涛医疗照护问题和平子女意见相左,引起社会高龄者照护问题的关注。在我近20年的老人服务经验中,多次接触高龄照护的研究团队新创公司,但至今尚未有团队发展出畅销的远距照护智慧系统工具

究其关键,高龄产品或服务若只「贴近」需求,其实很难成功,要成功,必须「深植」需求。我的建议如下:

一、发展好用且受欢迎的科技:中高龄者运用科技时,首要有简便的操作模式,紧急救护系统常以手表项链介面,但产品稳定性不高,时而当机,即使系统已成熟稳定,但因太大型不易携带,或觉得不够美化,戴上有失能标签感,致使用意愿不高。

若改采按钮式,亦可能发生装在卧室客厅厨房接收不到的窘境。若装设监视器,虽满足子女对长辈安全的需求,却违反长辈的人权自由,终究无法获得青睐。目前已有愈来愈多高龄者熟用FB及line,系统简便好用是关键,跳脱控制性的工具属性,其系统设计值得参考。

二、生活及照顾服务网的串接:高龄科技的研发往往轻忽服务系统的培育与串接,常是系统完成后、上市后才进行服务网串接,光有光鲜亮丽的产品,终会败在虚无的服务网之中。

如健康云的管理系统,有各项检测数值纪录,可即时异常提醒,但无温馨关怀网,反是子女打来急切的担心,突增长辈压力。系统无周延服务的串接,若只是单纯紧急救援功能,长辈往往抗拒,看到系统似乎就是证明自己的衰老,若能将紧急救援系统结合日常生活所需功能,成功机会应会提升许多。但目前长辈生活服务网都相当零碎,若是科技系统做好,才寻找服务网,往往系统的营运等不到服务网的成熟就先阵亡。

三、平价与多元付费模式:高龄服务的消费型态,即使是中产阶级的经济水准,对高龄消费亦趋于保守,因已不是生产人口,不知未来的生命年限,担心医疗及照顾费用的可能支出,所以发展平价产品及服务方能吸引高龄消费者

另外,付费者亦应多元开发,如子女付费模式及第三方付费模式(如结合政府补助、企业员工福利业者广告付费等),较能创造出成功的营运模式。

台中这2年推动托老一条龙,以「社会投资」模式发展服务,政府政策资源不再是社福残补式思维,而是催生各界专才投入创造高龄服务及产品的肥沃土壤,进而介接政府资源,开创蓬勃发展的高龄产业及就业,相信这会是台湾高龄社会的新契机

作者台中市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