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塑胶容器会吃到塑化剂? 专家:避开「5条件」免惊啦!

▲用塑胶容器会吃到塑化剂专家:避开「5条件」免惊啦!(图/pixabay)

记者严云岑综合报导

许多幼儿餐具都为塑胶制品,让父母担心使用后宝宝恐将「塑化剂」吃下度。对此,食药署表示,只要符合「食品器具容器包装卫生标准」的塑胶材质容器或包材,在正常使用情形下,不至于造成生理影响,除非符合5项情况,才可能发生塑化剂转移。

食药署提到,又称可塑剂,是一种增加材料柔软性或使材料液化添加剂,塑化剂种类多元,常被关注卫生安全问题的塑化剂为邻苯二甲酸酯类,例如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质地坚硬的聚氯乙烯(PVC)。不过,并非所有塑胶制品都含有塑化剂,例如宝特瓶使用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PET)材质则无添加塑化剂。

为避免民众吃下塑化剂,食药署已明定相关标准,针对塑胶类订有材质试验,例如聚氯乙烯(PVC)中8种塑化剂物质含量总和不得超过重量比例的0.1%。

辅仁大学食品科学系陈政雄副教授在「食药署好文网」也提到,塑胶产品添加物不会无故转移,而是要符合包材性质温度、接触时间面积脂肪含量、材质完整性等条件。像是保鲜膜等较软的PVC材质,因成分松散,只要遇高温高脂肪就容易转移,而放在包材里的东西越多,转移问题就越严重。

正雄表示,大部份塑胶包材,都能承受100℃上下的温度,若是利用电锅食物,一号、二号、四号、五号、七号包材都能承受,但若是把刚炸好的炸物放进美耐皿微波用包材,因为油的沸腾温度至少为190℃,就算降温后再放入,顶多也只少30、40℃,残温远超过美耐皿所能承受。而包材破损时,内部添加物也更有可能转移到食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