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双面台湾
文/邱莉燕 摄影/陈之俊
中华民国政府自1949年迁台至今,恰好满70年。台湾从贫穷艰难走到繁荣开放,也从戒严封闭转型为民主自由的社会。
台湾经济奇迹,曾受国际激赏,近年却因政党恶斗,竞争力节节败退。另一方面,台湾人民幸福感却又在全球名列前茅,获评为最宜居国度之一。
一个台湾,为何会有两种极端面孔?为了探求「双面台湾」的真实景况,《远见杂志》与「远见研究调查」,针对70年来经济、社会、教育变迁,进行上市柜企业主大调查及全民大调查。结果颇令人忧心。
但台湾一点一滴累积的软实力,却也让台湾成为「地、情、人、蕴」全方面友善、温暖的岛屿,让外国人大声喊赞。
总统大选倒数70天,《远见》愿景三部曲系列二,带领读者检视台湾一流的软实力、三流的硬实力,盼未来执政者省思,带领台湾再向前。
1986年7月,《远见杂志》创刊。当时的封面故事是〈在世界的地图上,找到台湾在哪里?〉
如今,《远见杂志》400期系列报导,在世界的地图上,却看到两个台湾。
一个是备受外国人与外媒称赞的台湾软实力。
一个是经常丢脸到国外去、愈来愈破败的台湾硬实力。
软强、硬弱,让今日的台湾,变成「双面台湾」!
桃园机场就是双面台湾的缩影,具体而微彰显了「软强」与「硬弱」并存的现象。
桃园机场如同台湾缩影 软体受肯定、硬体被嫌弃
「如果你在一个机场突然醒过来,可能会不知道身处何方,」经营桃园机场公共服务与免税店的升恒昌总经理江建廷说:「若是来到桃园机场,你一定可以知道你是在台湾。」
国际免税店专业杂志《穆迪报导》(Moodie Report)董事长马丁‧穆迪(Martin Moodie)曾对桃园机场的公共服务大感惊艳,撰文指出:「我建议所有机场的CEO及世界上所有的商务老板们,买张机票亲自飞一趟台湾,花数个小时在桃园机场细心品味。」
迥异于其他国家机场的冰冷,桃园机场海关内询问处的服务人员不只坐在柜台内等候,而是主动出击,四处走动去寻找需要被服务的客人。「他们是台湾的亲善大使,」江建廷说。
多年来升恒昌致力把机场变得更舒适,每年编列1亿元、累计至今逾30亿元,增加一、二航厦内各项营业及公共设施。
特别装潢的台湾印象候机室,与高科技厂商技嘉合作,使用上吨的回收主机板,在墙上拼贴出「TAIWAN」字样,主机板上各种颜色的插槽,成为最有艺术感的点缀。
凸显台湾元素的金马奖候机室、金曲奖候机室,让国际人士领略台湾的美好,甚至还有台湾12节气的候机室。
桃机的候机空间凝聚了台湾软实力的各种美好品质,屡获国际大奖肯定。
2014年获国际机场协会(ACI)「服务品质调查评比」第2名,及Skytrax「世界机场大奖」亚洲最佳机场第10名。之后2015、2016年屡屡得奖。
2017年再获得该评比「2500万至4000万旅运量机场」亚洲及全球双料冠军,并蝉联Skytrax全球最佳机场服务人员第一名。
吊诡的是,桃园机场的硬体,却让人痛心!
屋顶已多次漏水,曾无预警大停电导致国家大门一片漆黑,在旅客看不到的地方,滑行道与南北跑道破洞,遇雨泥泞不堪,修了再修。
「这两三年桃园机场的滑行道是破破烂烂、坑坑疤疤,」一位飞行资历丰富的现役机长说。他常为了闪坑洞,不得已偏离滑行中心线,必须同步放慢正常滑行速度,好似参加越野赛车拉力赛。
由于坑洞破损,跑道常常封闭施工修理,起降受影响,也延误了旅客登机时间。
滑行道品质不佳,也大大增加了更换飞机轮胎及增加清洗机身的频率。有一次,国内某家航空公司的飞机降落西安后,当地的机务一脸惊慌跑来问:「你们的机场怎么了?为何飞机发动机、轮胎都是泥?」丢脸丢到国外。
他表示,关于滑行道与两条跑道的破损状况,主管机关、桃园机场公司的答复永远是年久失修、班机起降愈来愈多,不堪负荷。
「但是滑行道重新铺面、刚整修完一年就又坏了,」这位机长只觉得不可思议:「再怎么忙碌,桃机也不是全球前十大忙碌的机场。」
根据2017年12月桃园市机师职业工会针对508位线上飞行员所做的调查,九成九对桃机滑行道的平整度,耐用度及安全性不满意。
询问「过去五年来整修好的滑行道是否能维持不坏超过一年?」回答不能者,超过八成六。
再如「花了台币30亿整修多年的国门、桃园机场,是否有信心在当前政府任内,看到安全、平整、耐用的桃机跑道?」更有九成七以上飞行员回答,没有信心。
「感触很深,」桃园选出的立法委员陈学圣回想1979年中正国际机场完工之际,引领全亚洲机场风骚,包括新加坡、香港等各国航站管理人员纷纷前来取经,当年香港赤𫚭角机场尚未兴建,根本还只是小渔村。
后来香港赤𫚭角机场建成,陆续获得国际航空界「五星级机场」殊荣,反观桃园机场却是状况连连,跑道前时常挤满飞机大排长龙,桃园航空城计划延宕10年还没个下文。
「机场整建过程中,问题丛生,」2019年3月勘查过桃机的陈学圣指出,很多航空公司都不愿意在台湾降落,因为返回他们的基地后,要立刻洗机腹跟起落架,里面不是黄沙滚滚就是烂泥,每次只要从台湾回去,所有人都知道他们去过台湾,「这是一个最大的污辱。」
陈学圣总结,机场内部舒服漂亮,以客为尊,但看不到的硬实力却令人非常难过,其实「机场的起落飞安才是关键。」
桃机的「软强」「硬弱」,也可说是台湾目前综合国力的写照。
生活在此刻的台湾,时常感到很错乱。一方面,许多国际评比经常把台湾捧上天。
今年9月5日,全球最大旅外人士网站「InterNations」发布《旅外人士圈内人》(Expat Insider)年度最新报告,共2万259人参与调查的报告中,台湾是各国旅外人士心目中全球最佳宜居与工作地。
但另一方面,台湾的硬实力却节节衰退。
经济停滞就是一个指标。根据前经建会副主委叶万安今年5月最新研究,过去70年来历任总统期间的经济成长率表现,可说一代不如一代。两蒋时代9%,至蔡英文时代剩2.4%。
公共建设的竞争力停滞也是指标。例如台湾第一大港高雄港的货柜装卸量世界排名,1986年居全球第三大,到2018年沦为第15名。
公共建设管理不当造成的人祸,近几年来更是频传。今年10月1日,一辆油罐车驶上宜兰南方澳跨港大桥,大桥突然断裂,桥体掉落撞击渔船,造成19人伤亡。事故原因令人惊讶,该桥建造21年间竟从未检测过。交通部与各县市紧急全面盘点全台桥梁后,发现还有39座没有检修。
回顾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至今刚好70年。为什么发展至今天,台湾的软实力与硬实力,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首先,来看看台湾软实力,可以从一群快要被遗忘的人说起。
根据《有温度的台湾史》一书作者、作家杨渡研究,1949年从大陆迁居台湾的人中,除了军队、公务员和百姓,还有大量知识分子与文化精英,其中不乏大师级人物。
但迁台初期,台湾十分混乱与贫穷,让这些人「低就」到全台各地的各级学校教书,通过教育、文化的传承,影响了数个世代的台湾人。
例如享誉国际的导演李安,他的父亲李升自江西渡海而来,先后在屏东潮州中学、台东女中、花莲师范当校长,再调到台南二中和一中,影响了无数学生。
飘洋过海在台湾银行任职的姚一苇,戏剧美学影响了数代年轻人。一代文人画宗师吕佛庭在台中师专落脚,桃李门生无数;出生广东的抽象画大师李仲生,在中山女中担任美术教师,不少弟子们,后来都成为国际知名画家。
台湾的软实力就是从这一群「渡海传灯人」,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人文精神,直到现在仍浸润着这块土地。
台湾软实力的现代化,也是逐步觉醒的过程。
1970年代初期,台湾已有相对的经济基础,却遭逢了极大的外交困境,相继退出联合国,跟日本、美国乃至一连串国家的雪崩式断交。国际地位的下滑,令台湾在政治上产生了身分认同的危机,直到现在。
「当台湾没有办法在政治找到认同时,」杨渡诠释历史说:「就必须在文化上找到我是谁,用文化来自我肯定。」
因此,乡土文学兴起,书写台湾的乡土与现实生活,成为显学。杨渡认为,林怀民在1973年回到台湾成立云门,「中国人作曲、中国人编舞、中国人跳给中国人看,」代表着即使失去了中国的代表权,但台湾仍然是中华文化的主要代表。
除了有文化底蕴外,台湾人民先天的友善、热情,也是令不少外国人对台湾软实力赞不绝口的地方。多年前大陆《新周刊》总编辑封新城带领一群记者来台自由行后,这样形容台湾:「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
另外,台湾物价不高,健保覆盖率超过九成,看病便宜,都让台湾软实力举世闻名。
至于台湾硬实力为何节节衰退,则与景气连续20年落后有关。
其实台湾经济曾有过好时光。1966年到1996年,曾平均年成长率超过9%,比日本的连续27年、南韩的28年都还要久。
那是「黑手变头家」的创业浪潮。根据中研院社会所所长谢国雄的研究,大约从1970年到1990年区间,台湾创下了全球最多人均创业的纪录,至今这项纪录仍是世界第一。工人、农民的子弟翻身当老板,变成资本家。即便是中国大陆在最好年度的创业比率,也仅是台湾鼎盛时期的2/3。
「台湾是唯一在一个世代之内,出现很多白手起家的人,」中研院社会所研究员林宗弘比较过20~30个国家的文献后发现。
那也是「台湾钱,淹脚目」的疯狂年代。1990年台湾股市站上1万2682点。当时还在念高中的林宗弘,记得自己当时被堵在南京东路的公车上,因为这是一条号子云集的大街。不少菜篮族带着股市赚到的钱,携家带眷上馆子吃大餐。
经济停滞陷入泥淖 年轻族群被剥夺感严重
只可惜,台湾没能延续这份奇迹。经济成长率从2011年至今长达9年,徘徊在1~4%。出口金额年年成长,却有愈来愈多人觉得没有享受到台湾经济成长的果实。
尤其令人产生「被剥夺感」的是薪资冻涨17年。在2002年前,台湾每人每月实质总薪资的年成长率,从来没有出现过负值,甚至在1988~1990连续3年,薪资成长率还高过经济成长率。只是,昔日好时光,似乎再也不见。
根据中研院经济所助研究员杨子霆的研究,企业获利与民众荷包脱钩的分水岭是2002年,那是台湾经济向下的转捩点。杨子霆判断,这可能跟大陆在2001年底、台湾在2002年,一前一后加入WTO有关。
很巧的,高雄港货柜装卸量世界排名往下掉,也从2002年开始。这一年,高雄港掉到第五名后,再也无法保住前五名。
中国大陆加入WTO后,关税壁垒消失,快速变成世界工厂,导致不少台商偷偷去大陆,最直接的冲击便是失业者急遽增加。
2002年时,当时林宗弘28岁,在全国产业总工会工作,整日忙于处理关厂歇业的案件。他算过平均一周要处理两件关厂歇业,一整年下来处理了100余件,「非常非常频繁,」他摇摇头说。
后来他发现海外台商平均雇用29到33人,台湾厂就会裁掉1人。同时,台商在大陆赚到的钱,多半持续投资在大陆,台湾本土没有办法受惠。
研华科技执行董事何春盛用「锁」字描述两岸产业的互动:「台商到中国大陆投资,把台湾的经济动能带到大陆去,锁在大陆回不来。」
黑手变头家已成绝响,GDP裹足不前
林宗弘和中研院社会所副研究员李宗荣联手,加上中研院众多社会学家对于台湾经济与社会转型的研究,出版了《未竟的奇迹》一书。
「未竟」二字值得咀嚼和深思,意指台湾经济本来有机会可以持续成长,但是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时「卡关」了。
《未竟的奇迹》综合许多专家意见,除了两岸经贸扩张促使台湾产业空洞化外;国家角色弱化,政策效果不彰;企业加快大型化,导致中小企业节节败退;生育率低、人口老化;和政治挂帅,经济专业不受尊重等,是台湾经济衰退的五大原因。
学者研究,台湾早年强大的技术官僚能力,在1990年代后,民选总统、民粹后,已快速弱化。
一些国家政策事后也证明是失效。包括贸易上对中国大陆投资的「戒急用忍」与后来的「积极管理有效开放」,均无法阻止台商偷偷西进。陈水扁政府时期推动的「两兆双星」,甚至留给企业与银行沉重的债务。
中小企业是台湾经济动力的一大来源,但《未竟的奇迹》一书却发现,台湾企业大型化的速度非常快,挤压了中小企业生存的空间。
根据行政院主计处每五年一次的工商普查,台湾前一千大企业占全国企业的资产总值与营业额,从1991年的五成左右上升到2011年的七成以上,雇用的员工则从25%上升到30%,这些数据显示大型企业迅速成长。
根据经济部出版的《中小企业白皮书》显示,1987年中小企业占台湾出口产值的78%,但到了2005年,该比例只剩下18%。
过去被称颂的「黑手变头家」、世界第一的阶级流动现象,已经消逝。
前行政院长毛治国直言,台湾最痛心的就是专业愈来愈不受尊重,任何事情都是政治挂帅。「民主政治走了偏锋,台湾就走偏锋了,」他说。
因此,过去20年来,台湾的硬实力跌跌撞撞。人均GDP花了19年,才从1万变2万美元,是亚洲四小龙中花费时间最久的。2011年突破2万美元后,至今还在2万4000美元徘徊,是亚洲四小龙中唯一未达3万美元。
台湾从「奇迹典范」到「衰落典范」,不禁令人悲从中来。
当硬实力败落,当然财政困窘,政府穷到要砍公务人员退休金、劳工退休金,也无法好好建设台湾,让台湾的文明之路,愈走愈辛苦,陷入三流的硬实力困境。
走过70年,台湾已在发展的十字路口。如何让硬实力赶上软实力,无疑是当务之急。
其实,此刻的台湾正碰上30年来一次绝佳的关键时刻。
「2019年起,将是台湾黄金时刻的再一次到来,」曾恭逢台湾经济上一波鼎盛时期的何春盛指出,由于中美贸易战,台湾「中间站」的地位变得更加突显,或可突破「硬弱软强」的僵局。
近一年台商回台投资设厂,累计登记金额已破6000余亿元。全球一流公司包括微软、谷歌、亚马逊、西门子、施耐德等,亦均增加对台投资。
最近,不少台湾企业家敏感的观察到,多年来已不来台湾,直接去大陆的美国与世界级大企业家,近来纷纷到台湾。
英特尔新任CEO罗伯特‧斯万(Robert Swan),就在10月初,罕见率领一级主管造访台湾,还找了许多高科技大老板餐会,表态投资台湾。
台北美侨俱乐部最近申请入会的人数也大增,许多是过去被派在大陆的企业二代,纷纷回台。
同时,财政部今年8月释出台商资金回流减税诱因,最低税率只有4%,预估将带动资金回流。「这是近30年来,台湾金融界最强的一波资金活水,」国泰金控总经理李长庚说。
台商与外商双双加码台湾,将带动产业投资成长,吸引海外优秀台湾人才回台,甚至吸引外国精英来台。因应经济动能的推升,台湾的总体薪资也可能上涨。
知名经济学家、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创办人高希均指出,面对绝佳的新机会,必须用最开放的政策,迎接人才、资金与技术,才能再创新局。
「台湾千万要把握机会,」何春盛说,重现下一个30年的经济奇迹,2019年可能会是一个分水岭,或可突破「硬弱软强」的困局。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11月号;更多文章请上远见杂志官网:https://www.gvm.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