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生活要等7年!后疫时代「3大产业契机」来临 跟不确定性共存
▲专家认为,后疫情时代至少要等7年才会恢复正常。(图/记者林敬旻摄)
何时能摆脱疫情纠缠,是全球现阶段最关注的议题,除了防疫工作之外,协助弱势企业和劳工渡过难关,发展并善用数位科技,强化企业经营韧性与永续发展,都有助于迎向回归正轨那天的到来。
去(2020)年或许是人类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经历过最糟糕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迄今已超过一年,造成逾1亿人确诊,超过200万人不幸丧命。原本各国预期疫情严峻局势可望随着疫苗问世逐渐缓解,岂料目前全球疫苗数量分配不均,部份拥有疫苗的国家接种进度也低于预期,加上病毒又传出变种消息,诸多变数让许多公卫专家忧心现有的疫苗能否有效扭转局面。各国政府也绷紧神经,现阶段只能借由执行落实防疫机制并加快疫苗取得与接种,期待能防止疫情再度升温。
全球经济或迎来「有感复苏」
去年新冠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的冲击,原本畅旺繁荣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受到封城、边境管制、供应链断链等多重因素影响,顿时像台失去动力的列车,戛然而止。根据国际货币基金(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2020年全球商品与服务贸易量较2019年锐减近10%、全球GDP重摔3.5%,主要经济体如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经济活动亦大幅萎缩,新兴亚洲除了台湾因防疫有成,表现一枝独秀之外,其余如中国、东协、印度等经济体的成长动能都明显减速。展望今年,IMF元月份报告指出,倘若全球疫情获得有效控制、各国振兴经济政策能发挥效果,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能逐渐恢复正常等三大前提下,加上去年的基期低,2021年全球经济可望迎来「有感复苏」。
▲美国、日本、德国等经济活动亦大幅萎缩。(图/台湾银行家提供)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2020年10月发表报告《MACROECONOMIC OUTCOMES AND COVID-19: A PROGRESS REPORT》,分析疫情对各国经济损失的影响程度。从该报告中可以发现,台湾不论在防疫或总体经济表现皆可圈可点,对比其他国家,宛如处在平行时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总体经济数字反映的是整体产业的平均结果,倘若进一步检视各产业景气动态,可以发现这一年来,国内产业的景气走势相当分歧。
以出口为例,根据财政部统计资料,2020年台湾出口总额(以美元计价)比起前一年度成长4.9%,但在前五大出口产品中,只有占比最高的「电子零组件」及「资通与视听产品」表现强劲,年成长率分别高达20.5%和15.4%;反观「基本金属及其制品」、「机械」、「塑胶、橡胶及其制品」,则分别比前一年度衰退8.4%、6.8%及5.8%。
背后的原因在于,受到美中贸易战影响,美国对中国祭出含有美国技术产品的出口禁令,促使华为等中国企业赶在禁令生效之前,加速对我国半导体产品下单备货。此外,疫情爆发之后,社交距离、宅经济、居家办公等趋势蔚为风潮,造就了以远距、网路、云端等概念为核心的产品与服务需求大增,加上AIoT带动高速运算需求及各国加速投资5G建设,推升了半导体、记忆体、面板、伺服器、笔电等产品销量。反之,去年钢铁、工具机、塑(橡)胶原料及其制品等则受到国际原物料跌价、厂商投资步伐放缓等因素干扰,需求明显萎缩。由此可见,虽然同样笼罩在疫情乌云之下,但各产业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样貌,此趋势所隐含的产业发展契机,值得留意。
▲视听产品及电子零组件的出口增加许多。(图/台湾银行家提供)
消费行为改变带来大商机
此次疫情改变了人们和企业的生活与营运模式。对一般民众而言,受到疫情和政府防疫措施影响,现在人们参与大型人潮聚集活动的意愿降低,因此造就了线上展演成为新崛起的替代方案。
在移动行为上,为避免与人群紧密接触,都市民众使用自有交通工具的比例变高,对于大众运输或共享乘车服务的需求降低。此外,现在人们已更能适应数位消费模式,例如线上虚拟消费体验、线上线下结合零售,以及零接触电子支付,这些趋势也带动了宅经济的崛起;疫情发生之后,远距工作成为必要选项,也使得工作与生活的界线越趋模糊。种种消费者行为与观念的转变,代表人们更愿意体验由新科技应用所形塑的未来生活型态,对产业而言,背后则蕴藏着庞大的商机。
另一方面,与疫情共处的时代,如何提升营运韧性成为企业追求永续发展的显学。尤其在去年疫情爆发初始所造成的全球供应链停摆,更让企业体认到建立异地生产备援、打造自动化、无人化或零接触服务模式的重要性。而远距工作模式的兴起,为企业带来管理与职场文化形塑的挑战,同时也意味着企业必须投入更多资源增加数位基础建设,以完善远距协作的效率与资讯安全,更重要的是,强化客户关系维系与资源管理。
根据工研院产科国际所研究指出,后疫时代的产业机会可从三段五级的概念进行思考,其中三段指的是「疫前防护」、「疫中因应」、「疫后照顾」,五级则为「健康」、「预防」、「诊断」、「治疗」、「愈后」。
在此概念下,可进一步推演出三波产业发展契机。第一波是「防疫科技涌现」,它与人流管制与社交距离维持、居家远端健康监管、病毒检测、人工智慧医疗大数据应用及防疫医疗物资等范畴有关。第二波是「零接触经济兴起」,包含了零接触「体验」服务创新和零接触「场域」服务创新,前者如现在被广泛使用的外送平台、云端厨房等解决民众用餐需求的商业模式,后者则如远距教学、工作、虚拟观光,以及线上即时互动平台等创新服务。而「零接触经济」着重的是如何让消费者在满足食、衣、住、行、育乐等需求下,同时能维持适当的社交距离,减少人群接触机会。
第三波则是与建构「强韧生态链」有关。对产业而言,确保生产与服务供应的连续性是最重要的课题。以制造业为例,过去生产现场需要许多不同专业人员执行生产与维修作业,未来在资通讯科技的辅助下,建构智慧化、自动化生产,减少人工作业程序将成为主流,一方面有助于因应防疫需求,二方面借由科技导入,能优化生产与作业流程,且相关数据的搜集与分析,亦有助于企业营运知识与经验的传承与扩散。
▲后疫情时代的产业契机。(图/台湾银行家提供)
7年后或可恢复正常生活
狄更斯在其名著《双城记》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也是令人绝望的冬天。」这段文字恰似当前全球笼罩在疫情阴影下的贴切写照。人类虽然身处在有史以来物质最富饶的时代,但面对疫情的无情打击,人类却显得格外渺小。日前彭博社报导指出,虽然目前疫苗已经问世,但依照现有的接种速度,世界要恢复正常生活至少还需要7年时间。换句话说,倘若彭博社的预言不幸言中,疫情将成为我们必须学习与之共处的新常态。然而,不论世界何时能够摆脱疫情纠缠,我们都必须抱持乐观的态度,并尽力做好万全的准备。对政府而言,除了防疫工作之外,也需密切关注疫情对产业经济所带来的后续冲击,协助弱势企业和劳工渡过难关。对产业而言,从前文所述的诸多趋势可以发现,发展与善用数位科技已成为强化经营韧性与永续发展的关键,企业应及早进行规划并加紧落实。
本文作者为工研院产科国际所经理。探索更多精彩内容,请继续阅读《台湾银行家》杂志。
延伸阅读
疫苗分配不均 考验全球抗疫韧性
金融资产价格攀升 央行示警
超前思考疫情「流感化」的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