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君被甩耳光 促转会:持续坚定推动转型正义
文化部长郑丽君22日出席华视举办《关怀演艺人员春节餐会》,向宾客致意时,却突遭不满「去蒋化」的资深艺人郑惠中掴脸。对此,促转会表示,自成立以来,一直谨守沟通与对话的信念,包括中正纪念堂在内的威权象征,都不应简化为「拆」与「不拆」的二元对立答案,未来将持续坚定地推动转型正义工作。
促转会指出,民主社会的奠立基础,是对人权的尊重,包括身体人权,没有任何理由,能够合理化对于人身基本权利的侵犯。促转会严正反对这次事件中的暴力行为。促转会强调,中正纪念堂「转型」是民主化的必要路径,世界各国在进行转型正义工程时,都必须针对威权象征进行各种处置与转化,这是民主化的必要之路。因此,中正纪念堂的「转型」,并非针对特定历史人物的「去蒋化」,而是台湾社会的迈向真正民主宪政秩序的必经过程。社会必须共同想像,是否同意用这么大规模的公共资源,去纪念造成许多人民家破人亡的独裁统治者?促转会说,在威权统治时期,国家不仅对不同思想者施加暴力,进行不当审判,更制造了许多冤错假案,大量剥夺人民的自由、财产与生命。在解严三十年后的今日,对于拥有不同历史记忆的台湾人民,我们需要倾听与沟通,而不是轻易诉诸暴力。本会认为转型后的中正纪念堂,必须收纳各方声音,成为一个既「多音交响」,又能铭刻台湾从威权到民主的珍贵记忆的公共化、开放性空间。然而,目前的中正纪念堂,虽然已经成为民众游憩的开放空间,但另一方面,相对于当年威权体制的统治者仍然以神圣化之姿高踞耸立,受害者的声音却仍然被排除在外,本会呼吁台湾社会对历史创痛者能够抱持更高的同理心,让不同思想者的行动经验、创痛记忆,也能铭刻在此。本会期待中正纪念堂转型后,能够成为台湾社会多元历史记忆的容器,展现差异共存、多元共生的台湾价值。促转会认为,遗忘不可能达成和解,历史创痛必须被牢记。台湾社会要追求未来的团结巩固,必须还原历史真相,并且透过记忆,相互见证、理解、抚慰,寻求和解的可能。转型正义的工作目标之一,正是在消弭仇恨,透过理解跟尊重,让不同族群与不同政治立场的人们,一起建构「多音交响」的「过去」,从而反思,威权统治曾经让台湾人民付出甚么代价?有多少人因为一纸非法判决而被剥夺生存权利?那个暴力控制无孔不入的时代,是否值得动用国家资源进行膜拜?对于掌掴事件,促转会强调,不应局限在个人层次,这个事件证明威权遗绪仍然根深蒂固,这才是台湾社会应该严肃面对的课题。郑女士以郑丽君部长「推动废除中正纪念堂」、「不知感恩」而动手打人,体现出某些民众熟悉与认同的价值观甚至生活秩序受到冲击,而感到不安。同时也显示党国意识形态的父权思维根植她的心中,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本会可以理解「郑女士们」在过往的社会主流氛围与文化体制中成长,以致批评支持转型正义的人数典忘祖,却没能看到更多因独裁者而受到伤害的同胞,正因这样的理解,本会才要再次呼吁,请社会大众正视郑部长被掌掴事件背后的威权遗绪,以及转型正义工作的迫切性与重要性。促转会称,未来将持续敞开沟通与对话的大门 ,事实上,促转会自成立以来,一直谨守沟通与对话的信念,本会更认为,包括中正纪念堂在内的威权象征,都不应简化为「拆」与「不拆」的二元对立答案。本会曾就此召开多场专家咨询会议,多数的学者专家均提醒,无论是威权历史或伤痛记忆,如若轻易抹除,就可能让这段历史从国民的共同记忆中消失,这并非转型正义最好的路径,反而应该透过论述与教育的方式,让民众更了解台湾的历史,避免将特定人物神格化,盲目崇拜,那将无法达成让共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却有不同经验背景的民众,彼此和解、共融共生的目标。促转会重申,将秉持这样的信念,持续坚定地推动转型正义工作,透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对话,强调转型正义所彰显的民主与人权价值,希望社会上不同出身背景、政治立场的人,都能正视彼此过往的伤痛,共同迎向更民主、更开放,多元价值并存的台湾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