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文荣/圣诞别送礼!哥不是小气,是不想有「原罪」
▲圣诞送礼学问大,送到对方喜欢的大家都开心,但若送到对方不喜欢的,就会产生「无谓损失」。 (图/视觉中国CFP)
再过几天就是耶诞节了,想好要送亲友什么礼物了吗?但送礼有个麻烦,就是要清楚收礼者的喜好,否则,就失去了送礼的美意。但你有无想过,送礼的选项,可否包含现金呢?
别太惊讶,送现金的建议当然不是馊主意,而且是经济学家所提出的。这个理由,来自于我们无法清楚得知收礼者的偏好,万一送错了,刚好应了经济学上的「无谓损失」(Deadweight Loss)。虽然「无为损失」一般人不会介意,或者说根本不知所谓何物,然却是经济学家们相当敏感的问题。
美国经济学家乔埃耳.瓦德佛格(Joel Waldfogel)在1993年发表过一篇「圣诞节的无谓损失」(The Deadweight Loss of Christmas)一文。他提到,当送礼者为别人买礼物,因为送礼者不是收礼者,当然不知道对方喜欢什么,所以很难达到物超所值的理想状况。
举例来说,往往一个要价100元的东西送到对方手上,对方若只感觉到20元的满足,这中间的80元差距,就白白浪费了,而这就是「无谓损失」。反过来说,如果清楚收礼者的偏好,那就有机会物超所值了!
埃耳的研究发现,只要是送礼,必然会产生「无谓损失」,而且这损失平均达18%,因此,他认为「无谓损失」和送礼的「机会成本」加总起来,就是「送礼的原罪」。他更以美国为例,美国光是过圣诞节所产生的「无谓损失」就高达120亿美元(约台湾GDP的2.3%)。因此,他认为过节还是别送礼,因为一送礼就必定会产生庞大损失。
简单来说,「无谓损失」又为「社会净损失」,是指因市场未处于最优运行状态而引起的社会成本,也就是当偏离竞争均衡时,所损失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既然经济学家认为送礼不好,那么,可改送现金吗?至少,现金可以弹性活用,还可以杜绝「无谓损失」的产生。
殊不知,经济学的特色就是「答案永远不只一个」、「对立的答案可以共荣共存」和「10个经济学家竟然有11个答案」。送礼与包红包那种方式好?对此,仍有两派不同意见的经济学家支持着,而这也意味着,绝对没有「标准答案」!
《谁说人是理性的》(Predictably Irrational)的作者丹.艾瑞利(Dan Ariely)在2011年12月17日的《华尔街日报》,曾刊出一篇「过节该不该送礼?」(Is It Irrational To Give Holiday Gifts?)的评论,他提出「经济学家想不通礼物真正的社会实用性」这种看法。丹.艾瑞利认为,送礼是为了创建或加强某种社交联系,这和经济效率根本毫无关系,只是为了表达感激,或与主人建立社交联系的方式。
其实,埃耳和丹的说法各有其支持的理由,或者,更完善一点的说法,就是假定我们知道收礼者的偏好,送对礼物让对方得到的价值感应该是最高的,而送礼者也会获得社交关系的回馈。如果,送礼者无法掌握收礼者的偏好,保险一点,送「红包」(现金)铁定是最保险的。
讲到这里,你已经想清楚要送礼,还是送现金了吗?
好文推荐
●钟文荣,科普经济学作家及资深产业分析师。经常四处卧底探究百姓生活,把枯燥的经济分析转成民众能懂的文章,以上言论不代表公司立场。88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