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不稳、懒得理人 恐非正常老化! 这些生活表现是失智警讯

健忘、走路不稳恐非正常老化! 留意失智症警讯免恶化。(示意图/Shutterstock)

65岁的伯伯,退休后在家帮忙照顾孙子,但近期常忘东忘西,帮忙整理书包遗漏要带的东西,好几次完全忘记要到幼稚园接孙子回家儿女们带他到医院检查后,发现伯伯罹患了阿兹海默症,因此开始固定服用阿兹海默症药物

一段时间之后,原本稳定控制的病情突然在1个月内迅速走下坡,除记忆问题外更出现走路不稳、手脚无力症状家人没有在第一时间内察觉到异样,直到固定回诊时才告知医师,诊断后发现伯伯因三高(血压血糖血脂)控制不良,在这段期间发生了几次小中风,以致病情后来演变成混合性失智症。

●不同类型失智症治疗方式大不同 对症下药才能正确防恶化

以伯伯的案例来看,他除了罹患民众认知程度较高的阿兹海默症,也就是退化性失智症的其中1种外,还合并罹患了血管性失智症,属于混合性失智症患者新光医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刘子洋医师表示,不同类型的失智症,其引起的成因与治疗方式,皆有所不同,民众应正确地认识,才能够知道对应的治疗选择。

刘子洋医师特别提醒患者及家属,需要了解及建立阿兹海默症属于长期缓慢退化之疾病观念,倘若观察到患者在短时间,如:几天或1个月内状况迅速恶化,应即时就医,检查是否合并有血管性失智症的可能,避免伤害扩大。

关于失智症分类1张图秒懂。(资料来源/台湾失症协会;图/NOW健康提供)

三军总医院神经科病房主任蔡佳光医师说明,若家属能及早发现异状,便有机会在发病初期接受医师的诊断,尽早稳定用药,积极延缓恶化。

蔡佳光医师分享,曾有1名家属观察到年长父亲,退休原本都能自理生活,但近年来身体灵活度越来越差,对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对于他人说话理解能力也下降,常误会他人表达的意思,除了常常反复发问同样的问题外,也不愿外出与他人交流

家属怀疑父亲可能罹患失智症,赶紧安排就医检查,果不其然,检查结果显示父亲罹患轻度阿兹海默症,所幸发现得时间早,患者透过稳定用药,参加社区长青课程,失智症状况控制良好,日常应对的反应上也有明显地改善。

●稳定用药有助病情控制 选对合适药物增进患者生活品质

蔡佳光医师指出,虽然目前针对失智症的药物并没有办法阻止或恢复已受损的大脑细胞,但可使患者症状获得改善或延缓疾病进行,也有研究数据显示,早期治疗的效果远胜于脑部严重受损后的补救。并呼吁,一旦发现失智征兆,应及早前往就医诊察,配合医师治疗、稳定用药,帮助控制病情恶化。

同时,刘子洋医师说明,现在已经有能治疗轻、中、重度,所有程度的口服锭用药,使用方便,用药服从性便利性高,可增进患者生活品质,更能减轻照顾者负担。

●善用社交互动、脑部运动等非药物治疗 失智症照护资源可减轻照护压力

刘子洋医师指出,除药物治疗外,非药物治疗对于失智症病情控制上亦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且现今长照服务日趋完善,有许多资源可提供协助,如:社区据点、长春学堂等。

蔡佳光医师则强调,社交互动及固定的运动习惯,皆有助病情改善。失智症并不是短时间内发生的疾病,刘医师提及一旦出现症状,脑部的病变恐已从十几年甚至二十年前就开始发生。两位医师皆呼吁,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早就医,透过正确的诊治,对症下药,有效控制病情减缓恶化。(编辑梁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