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非正常老化 对症治疗才有助延缓病情恶化

智症症状常被误以为是正常老化,像是记忆力衰退的情况。(示意图达志影像/shutterstock)

每年的10月1日为「国际老人节」,根据国家发展委员会今年(2020)年8月最新的报告显示,预估5年后(2025年)我国将迈入超高龄社会(65岁人口占比超过20%,约470万人),显示我国人口老化快速,失智症人口亦随之增加。

依据台湾失智症盛行率推估,至2019年底,失智人口已超过29万人口,其中65 岁以上老人失智症盛行率为7.78%(约28万人),也就是说65岁以上的老人每12人即有1位是失智症患者。失智症的影响,已经是全世界共同的挑战。然而,失智症到底是什么样的疾病民众又该如何区分正常老化与失智呢?

把握失智就医时机 病情发展大不同

日前一名84岁老先生,因屡次拿取超商物品而未结帐导致店长愤而提告,在家属陪同就医后才发现,老先生已罹患失智症,无法恢复往日生活收治该名患者的高雄荣总高龄医学中心主任林育德医师表示,当时老先生由女儿陪同就诊并请求开立诊断书证明父亲是罹患失智症,并非有意偷窃。值得注意的是,老先生已健忘好一段时间,甚至走失过,但由于家属忙于工作,也把老父平时的失忆行为误认是正常老化,延迟就医的后果导致老先生可能吃上官司,且日后家属照护也需耗费极大心力

事实上,失智症如能及早就医是可以稳定病情,维持基本生活品质的。林育德医师说明,失智症是后天性脑部疾病,并非只由单一疾病来表现,而是由多种症状组合而成,须找出确切的病因,予以治疗。但失智症的症状常被误以为是正常老化,像是记忆力衰退的情况。

若一个人的记忆问题比正常老化严重又未到达失智程度,那么就有可能是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然而每年约有10%至15%的MCI患者会演变成失智症。林育德医师认为,MCI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程度已超过一般老化,应找出其确切病因并予以矫正,以防成为失智症。不论是MCI或早期失智,生活中都应加强认知功能促进活动,多动脑、多运动,鼓励患者多从事社交活动,注意营养充足均衡,进而帮助延缓病情,预防恶化。

失智症10大警讯。(图/NOW健康制作

找对科别妥善治疗 有助延缓失智症恶化

高雄荣总高龄医学中心主治医师徐盈欣医师表示,早期失智患者常出现忧郁、畏缩等负面情绪,不同类型的失智症,最先发作征兆不同,像是阿兹海症会先出现记忆力缺损,而血管性失智则是先丧失部分行为功能。临床观察,多数失智症长者会先出现时间概念错乱,例如记错自己的年纪;接着是地点错乱如迷路;最后是人物混淆,如分不清自己的家人

大部分的失智症患者本身没有病识感,须仰赖周遭人的关怀和协助就医,徐盈欣医师指出,若感觉亲友仿佛变了个人,可能就是失智前兆。假使疑似有失智症状,可至神经科精神科就诊,很多医院也设立失智门诊或记忆门诊;以高雄市为例,已有很多失智友善诊所,都可提供失智患者医疗协助及失智筛检。

徐盈欣医师强调,失智症与正常老化绝对不能混为一谈,失智症若能及早以药物治疗,是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而现代医学也提倡非药物治疗,平时可多作促进认知功能的活动,如园艺疗法音乐疗法、怀旧疗法、协助照顾宠物,最重要的是按时运动。此外,地中海饮食、MIND饮食,也有助延缓失智。借由加强失智症宣导,希望能让更多患者及早确诊并接受治疗,以减轻家属照顾负担。

失智症并非正常老化,记得一定要及早就诊,让医师可以及早提供正确的诊断和照顾上的建议;透过持续的治疗,配合生活上的调整与照护,就有机会帮助患者控制病情,更能降低患者和家属在生活上的挫折张力,让失智也可以不失序

更多NOW健康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