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女孩英语「超轮转」 你知道她是「先天性听障」吗?

▲11岁的纹馨与一路陪伴她的外婆合影。(图/马偕医院提供)

记者严云岑台北报导

11岁的纹馨为瓦登伯格症候群患者,出生即带着蓝眼珠遗传听力障碍,虽然曾配戴助听器并接受语言治疗,但效果不彰,所幸1岁6个月时在马偕医院植入电子耳,经过积极语言复健,现在听力不仅与常人无异,学业表现也在中等以上,还可用流利英文发表演说。

收治纹馨的马偕医院耳鼻喉科资深主治医师林鸿清表示,听力障碍分为先天遗传与后天因素后者多与工作环境噪音老化相关;而先天遗传造成的听损程度不一,以早期诊断并配戴听觉辅具与接受听语疗育为主要重点。以纹馨这样的双侧重度听损病人,助听器已无用武之地,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植入人工电子耳。

林鸿清进一步说明,电子耳是在耳蜗的位置植入电极,再经由电流刺激后端的神经,让重度听损病人得以重新听见外界声音。植入的电子耳并开频后,病人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听力与语言复健课程,重新解析听见的声音并学习如何发音嘴巴舌头如何摆位等,最后终能与常人正常口语沟通。

▲人工电子耳资料照。(图/记者严云岑摄)

一路拉拔纹馨长大的外婆表示,孙女装完电子耳,第一次「开频」时,竟被世界的声音吓到大哭,全家却开心大笑,形成强烈对比,但也因为那一哭,开启了纹馨的正常学习路。

纹馨今(28)日在「马偕电子耳20周年」记者会上用英文发表演说,表示自己是幸运的孩子,能遇到马偕林鸿清医师及团队而进入有声世界,若没有家人的付出、父母辛苦的工作,她的生命办法有如此的改变,将来她也会加倍努力,当父母的代言人

林鸿清表示,由于电子耳手术属于侵入性治疗且所费不赀,家长病友在决定是否手术之前,总有诸多考量及犹豫。15年前,林鸿清的病人及家属自发性成立「马偕人工电子耳家族」,目前成员已近200人,而台湾健保署自2017年7月起,对于18岁以下儿童健保给付人工电子耳手术,减轻许多家庭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