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十大两岸新闻》8、 来台撒钱引争议

光标高调行善 两岸官员态度

大陆「首善」陈光标1月27日晚间抵台展开行善之旅,备受关注,起因为「标哥」行前宣称来台发放5亿新台币善款,并要求「当面发现金」,且要民众排队上台并鞠躬道谢,被认为忽略受惠者的感受。在各界质疑声中,陈光标决定不再坚持「直接」、「当面」,而改由将善款交给当地民间慈善机构间接发放,并定调为「低调爱心感恩之旅」。

标哥行善 高调转低调

只不过直率的「标哥」低调难为,次日一早启程前往新竹,就在下榻的圆山饭店发出第一个红包金额7万元,马上引来媒体大肆报导。红包接受者是一位六旬的弱势妇女,这位妇女收到红包后,情绪激动地表示,「从未拿过这么多钱」,这笔善款会用来照顾家中罹患眼疾的88岁母亲。

随后陈光标一行首站来到新竹县政府活动定调为「寒冬送温暖、爱心无国界──新竹县岁末送暖」活动,捐款金额由300万元加码到675万元,他在台上进行捐款仪式,红包则由台下10名社工发放,改变了他在大陆时堆钱砖高调发钱的方式。

此后的行程也愈见低调,原本遇到拦路的贫苦民众,就发给红包,后来亦决定不沿路发红包了,委由基金会评估身分后再发放善款。不过仍然大手笔进行认购、捐赠等善行,例如在南投捐赠300万元善款给弱势户,感恩仪式结束后拜会南投县李朝卿,允诺捐出1500万元,协助筹建中的陈绸少年家园;到台中梧栖签下新台币1亿元的生机食品采购契约,并购买人民币50万元的各式有机食品礼盒

各界质疑 未照顾尊严

与「富而好礼」、「行善不为人知」的中国文化传统相背离,陈光标高调行善作风被认为忽略受惠者的感受,没有照顾到弱势者的尊严。丽婴房集团董事长林泰生便直言陈光标这种高调行为「是标准暴发户心态」。

面对外界质疑,陈光标回应说,慈善需要压力、需要动力、需要高调。高调的原因,就是想带动更多人去帮助穷人,做好人做善事。选择当面捐赠,是为了把善款及时发放下去。

标哥旋风 两岸省思

陈光标来台高调行善,在各界质疑声中由高调转为低调,不仅给台湾人带来很大的思想冲击,同时也令大陆人受到启发。

过去因为两岸发展程度及所得差距极大,台湾人民及企业家经常捐款给大陆,还有不少企业家在返乡时有大手笔捐款或行善之举,并获得当地政府的高调欢迎与表扬。但近年大陆逐渐富起来之后,两岸民众的所得差距也逐渐缩小,但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知相对显示停滞不前或是过于片面,例如「大陆有电梯吗?」「大陆也有纸尿布?」「台北这种塞车现象北京没有吧?」诸如此类视大陆为未开发之地的奇怪想像,仍存在不少台湾民众思维里。而陈光标从小也是吃过苦,不仅是贫苦家庭的出身,卖过冰、摆过地摊,现在以民间企业家的身分,如此高调来台「发钱」,可以说是刺痛台湾民众悲情敏感神经

陈光标的善款的确帮助了不少急需用钱的弱势群体,惟其高调行善的处事风格,在台湾难免有水土不服的顾虑。《旺报社评指出,当前两岸间仍存在很多复杂的情结及敏感因素,台湾内部又有意识形态的分歧与对立,遇到大陆企业家高调行善,很容易被扯上政治问题,甚至牵动社会敏感神经;其次,照顾低收入及弱势家庭,一向是中央及地方政府的责任,大陆企业家发放现金给这些弱势户,难免有越俎代庖之嫌,逾越企业家行善的分际;第三,台湾企业家捐款行善者所在多有,但多数采取制度化做法,对照之下,陈光标此举难免让人有财大气粗、花钱作秀的不好感受。

大陆《青年时报》则刊发〈首善访台风波的启示〉指出,观察陈光标引起的风波,可以得到很多启示:一是台湾民间慈善团体、机构的成熟发展;二是民间慈善团体的成熟可以保证「善款」得到「善用」;三是在民间慈善的交流中政府「配合」、「协助」的角色;四是台湾民间对慈善文化的体认、对受惠者尊严的照顾。

这4点启示所指面向,正是大陆所欠缺的。「陈光标式的高调慈善」亦即捐款者与受惠者「面对面」,隐含着的是对政府主导下的慈善机制的不信任,而台湾受益于民间慈善机构的成熟发展,才分外坚持透过民间慈善团体「间接发放」原则。而最先对陈光标「明确拒绝」的新北市桃园县,后来又表示愿意「配合」、「协助」,其态度的转变缘于遭到了来自于公共舆论、民间团体以及弱势群体的多重反弹──它们认为,受助者是贫穷老百姓而不是官员,政府没有代受助者「拒绝」的权力。

而陈光标在台行善由高调转趋低调,可说是在台湾上了真实的一课:照顾受惠者的尊严。